西藏阿裡獅泉河盆地植樹十余年
生態好了,高原就能留住人

![]() |
阿裡干部群眾在戈壁灘上植樹。 |
![]() |
獅泉河鎮周邊生長著低矮灌木叢。 |
阿裡,位於茫茫戈壁之中,是西藏最偏遠的一個地級行政區。這裡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30余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隻有10萬人口。氣候惡劣、生態脆弱。
聽當地人說,在1965年時,阿裡地區仍長滿了當地特有的紅柳,大約有6萬畝。在阿裡工作已有22個年頭的唐永平說,隨著阿裡地區機構、人員的增長,為解決冬季取暖問題,紅柳被大量砍伐,大約到1991年,6萬余畝紅柳所剩無幾。
沒了紅柳,便有了肆虐的黃沙、霜雪。“干部職工每年休假返回后,第一件事不是打水洗漱,而是到鄰居家借鐵鍬,因為風沙把家門堵住了,得清理好才能進門。”當地一位老干部說。
阿裡人認識到,如果再不治理,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總有一天會風沙圍城,被迫搬遷。可是,在高寒、干旱的環境中植樹談何容易。
“樹種下了,水澆灌了,但樹苗卻常常被夾著黃沙和礫石的狂風連根拔起。風沙過后,干部群眾又涌向林地,把樹苗一棵棵扶起,重新培土、澆水、補栽……”唐永平說,紅柳、班公柳耐寒、耐旱,病虫害少,成為首選。
獅泉河鎮外的綠化帶裡,記者看到不少一米深的溝,溝裡鋪滿各種灌木。唐永平說,這就是所謂的“逆風田塊深溝造林法”,在深溝裡種植的樹木,能免於被狂風吹跑。此外,植苗造林法、分植造林法、插條造林法以及礫石壓沙法等適宜當地的植樹造林方式被廣泛使用。就這樣,樹苗慢慢在戈壁灘上冒出了新芽、長出了新枝。
據統計,10多年來,他們義務植樹累計2000多畝、50萬株。如今,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矗立在獅泉河鎮。獅泉河鎮年大風天數大幅減少,年降雨量則由76.5毫米增加到120毫米。
“生態環境好了,阿裡就能留住人。”唐永平說,林業局今年來了一名內地大學畢業生,相信以后還會有更多的人願意來阿裡工作。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16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