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對接 良性互動 彼此融合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城市發展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江西省新余市作為“因鋼設市”的工業城市,應有更大擔當、更大作為,積極探索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工業城市發展新模式,努力實現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同步、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同行。
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產業全面對接。工業城市搶佔發展戰略高地,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全過程、各領域。要把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低碳環保、生態優先、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提高先進制造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和比重。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綠色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推廣,使企業成為綠色科技開發投入主體、技術創新主體、科技成果應用主體,推動工業產品換代升級。把環保達標作為企業生存的必備條件,堅決關停取締重污染企業。提高項目准入門檻,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特色生態農業,加快推進產業低碳化、服務集約化、主要污染物減量化和資源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化,建立新型綠色工業體系,走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雙贏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治理良性互動。當前,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培育生態文化。把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增強全社會綠色發展、綠色消費、綠色生活意識,引導人們爭做“大自然的守法公民”。二是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引導人們的消費行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三是建設綠色生態城鎮。遵循生態優先、理性規劃、人文關懷、持續和諧的原則,全面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四是抓好智能化精細管理。以建設智慧城市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發展、運行、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努力使城市處處體現精細、精致、精良。
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升級彼此融合。工業城市在轉型升級中不能被動地防治污染,不應運動式治理污染﹔而要著眼長遠,聚焦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生產、消費、制度和觀念深度融合。應完善環境和生態稅費制度,設計環境稅費體系和生態稅費體系,系統解決環境治理和生態補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完善生態建設政府補償制度,形成財政轉移支付與地方配套相結合的補償方式,推行生態基金、產業園區共建、增量受益、社會捐贈等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市場化制度,在制度框架內鼓勵企業、非盈利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生態建設與資源環境保護。組織引導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受益方與提供方開展協商談判,促進生態效益價值實現,減輕政府財政壓力,激發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創新的動力。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既考核GDP(國內生產總值),又考核COD(化學需氧量)。
(作者為中共江西省新余市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17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