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向“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江西樣板”交上漂亮答卷

南昌發展城市森林“紅色”城市“綠色”崛起

林華
2015年11月23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南昌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支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座傳承紅色基因的革命英雄城市。這裡又是一座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生態文明融合發展的城市,已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稱號。

  為進一步抓好城市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南昌市從2010年開始啟動了“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嚴格按照《南昌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1—2020)》確立的“森林水城、美麗南昌”建設目標,以打造“森林城鄉—花園南昌”“鄱湖明珠—中國水都”“現代農業—秀美鄉村”等生態名片為載體,大力發展城市森林。

  生態優先,探索全覆蓋、全優質的森林城市建設路徑

  森林城市建設工作部署“全覆蓋”。城市綠化造精品。堅持“老城區新面貌、新城區新檔次”的綠化標准,沿江臨湖布綠、街巷整治添綠、街頭游園造綠、住宅小區增綠、公園廣場擴綠,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融入森林,使廣大市民能夠“看到綠色、聞到花香、聽到鳥鳴、享到綠蔭”。

  農村綠化上水平。以“森林村庄”“森林城鎮”建設為依托,大力推進了村(鎮)旁綠化、宅旁綠化、路旁綠化、田旁綠化、河渠旁綠化,積極發展花卉苗木、速生豐產林、森林旅游等產業,實現了“農民增收得利、社會增綠得益、政府增效得綠”的多贏。

  通道綠化出風景。圍繞“串骨架、織綠衣、點彩妝”的要求,高標准實施生態景觀長廊建設工程近千公裡,達到了“層次重點分明、高矮錯落有致、色彩搭配適宜、植物季相各異”“一道一景觀、一路一特色”的綠化效果。

  各個環節力爭“全優質”。規劃環節堅持高起點。把綠化生態建設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緊密結合,構建起點、線、面、片有機結合、城鄉一體的綠化格局,以都市森林公園為“點”,都市綠色長廊為“線”,城鄉森林板塊為“面”,城郊生態綠化為“片”。

  建設環節上堅持高標准。堅持適地適樹原則,把每一項綠化工程當作“作品”來打造,對租地、購苗、整地、栽植等各個環節都精益求精,確保城區當年種植、當年成景,城郊當年種植、三年成林、五年成材。

  管護環節上堅持高效能。把“一年四季抓管護,確保苗木成活率達到90%以上”作為工程建設的生命線來對待,將落實管護措施、管護責任、管護人員、管護資金貫穿於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實行種、養、管一條龍,確保栽種一片、成活一片、見效一片。

  創新體制,建立了領導有方、督導有序、保障有力的城市森林建設體系

  指揮領導體系強有力。南昌始終把創建森林城市工作作為一件改善民生、造福民眾的大實事、大好事來抓,作為“一把手工程”來考核。成立了由市委書記總負責、市長任組長的高規格“創森”工作領導小組,逐級建立“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分片包干”的工作機制。

  督查考核體系動真格。通過落實三級書記抓“創森”的責任制,落實對完成任務的查質量、對正在實施的查進度、對沒有到位的查原因、對影響落實的查責任的“四查”辦法﹔通過在市級主要新聞媒體上定期公布“前三后三”排名,切實解決了動力不足問題。

  投入保障體系多元化。南昌採取財政投入、部門整合、企業融資、群眾自籌、市場運作、大力吸引民間資本等形式,籌集資金專項用於造林綠化。市級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城鄉綠化專項建設資金,由此帶動各縣區財政年投入超過5億元和社會年投入超過3億元,有力保障了“創森”工作順利推進。

  求真務實,取得了環境優化、經濟強化的多重成效

  綠化改變了環境,生態品位不斷提升。通過“創森”,構建起全市“中心城區生態景觀、近郊生態產業、遠郊生態屏障”三大森林生態體系,全市綠化量質齊升,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城郊“南磯濕地”遷飛候鳥增加到了205種、20多萬羽,城區“天香園”留鳥增加到了30多個品種、6萬多隻。受益於綠化覆蓋率的提高,2014年城區的夏季平均氣溫比5年前降低了0.3℃,熱島效應得到有效緩解﹔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去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6天,居中部6個省會城市之首。

  環境推動了發展,綠色崛起不斷加速。5年來,南昌林業經濟迅猛發展。全市苗木花卉生產面積近18.3萬畝,綜合產值超過28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萬人﹔全市森林公園接待游客約2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60億元。在風景優美的艾溪湖、瑤湖濕地中心周邊,如今聚集了以世界500強企業為龍頭的生物醫藥、光電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發展構筑了和諧,生態文化蔚然成風。每年春節過后上班第一天,南昌廣大干部群眾都會以植樹的方式開展團拜活動。“抓綠化就是抓發展、抓綠色就是抓特色、抓‘創森’就是抓民生”的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市民意識到“我們種下的是樹木花草,建成的是綠地森林,改善的是生態環境,促進的是身心健康,收獲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和諧促進了文明,城市更宜商宜業宜居。走進今日南昌,天藍,水碧,鮮花綠草環護的大街,濃濃花香洋溢的小巷,讓人充分領略到這個曾以“紅色”著稱的城市如今“綠色”的魅力。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南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又被賦予了新內涵。闊步行進在綠色崛起路上的紅色英雄城,不僅將向“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江西樣板”交上漂亮的答卷,更將以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生態文明融合發展的綠色引擎,助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13 版)

(責編:蔣琪、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