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生態

福建龍岩以森林城市建設推進生態產業發展 

王福龍
2015年11月23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龍岩市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是享譽海內外的紅色聖地,著名的古田會議就在這裡召開。龍岩還是一個綠色寶地,森林覆蓋率高達77.91%,樹立了以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林改模式為代表的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全國先進典型。

  龍岩雖然自然稟賦很好,但龍岩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綠色傳承紅色經典、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強力推進。

  堅持綠上發力,保障措施同步推進

  強化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市政府常務會議每半年聽取一次“創森”匯報,解決創建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后6次調研“創森”工作。市人大、政協進行了11次專題調研督查。

  強化科學規劃。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水平推進的原則,統籌城鄉綠化一體發展,大力發展能保住青山常在、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產業,打造具有紅色元素和客家元素的生態文化品牌,努力建設生態、產業、文化共贏的森林城市。

  強化責任考核。對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在縣實行生態指標考核,不進行GDP考核。將“創森”指標和重點工程任務逐一分解,列入市對縣和相關部門政府績效考評內容,每月一調度,每季一督查。此外,還將綠化指標列為文明單位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考評。

  強化保障投入。堅持政府投入為主,鼓勵社會參與,充分調動社會各界造林綠化積極性,確保樹“種得下、栽得活、長得美”﹔不斷放寬放活政策,支持非公經濟投資林業產業,政府在基礎設施、貸款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

  堅持綠上增綠,紅土地上綠意盎然

  實施綠色城區建設。建設一批以鄉土喬木樹種為主的城市公園、道路和重要景觀節點,提升城市綠化品位。新建中央蘇區公園等一批生態游憩場所,完成了18個老舊小區綠化改造。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5%, 500米范圍內就有一處公園綠地。廣大市民開窗賞綠、出門入林的夢想已成為現實。

  實施綠色村鎮建設。山上抓提升,山下抓延伸,把改善農村環境和促進農民增收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著力抓好村庄庭院綠化、村庄公共綠地、水岸綠化和風水林建設。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美麗鄉村,對綠色鄉鎮、綠色村庄的創建分別給予每個20萬元和10萬元的獎勵。

  實施綠色通道建設。大力開展生態公路建設和道路綠化提升工程。其中近3年來,對909公裡國省道進行綠化改造提升,佔全市國省道的76.8%。全市道路(含高速公路、鐵路、公路)的林木綠化率達90.8%。

  實施綠色屏障建設。“創森”以來,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30.2萬畝、礦山復綠1.91萬畝,建設了紫金地質公園等一批礦山生態恢復的典范。江河水系、水庫庫岸森林覆蓋率達87%。

  實施綠色資源保護。不斷加大生態公益林、天然林、水源地的保護力度。在全省率先暫停天然闊葉樹採伐和全面禁止煉山造林。各級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國土面積6.4%,對全市7405株古樹名木全部進行建檔挂牌保護。

  堅持綠上享利,生態民生齊頭並進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主體改革任務后,積極構建“評估、擔保、收儲、流轉、貸款”五位一體的林業金融服務平台,成立了5個林權收儲擔保中心(公司),林業貸款累計達38.9億元﹔森林保險實現全覆蓋。林改使農民成為山林主人,林業投融資體制改革盤活了森林資源,廣大農民育林護林積極性空前高漲。

  加快林業生態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多元化林業產業,不斷增加林業在農民增收致富中的貢獻率。“一縣一品”發展林下經濟,水果、茶葉、油茶等名特優經濟林不斷涌現,花卉苗木、木竹筍加工、林產工業等形成品牌效應,森林旅游蓬勃興起,上演了一幕幕以森林城市建設推進生態產業發展的華彩樂章。2014年林業產業總產值265.2億元,農民年人均林業收入為2450元,走出一條“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新路子,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雙豐收。

  大力弘揚生態文化。拍攝了以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為原型的電視劇《永不褪色的家園》﹔通過戶外公益宣傳牌、微信、建立“創森”專題網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率先在全省開展“古樹王”“十大優秀森林生態旅游景區”評選活動﹔開展了“創森杯”征文賽、攝影賽、登山比賽等。在全省率先啟動龍岩市森林生態科普基地評選,實施了全國唯一的以“關愛國寶華南虎、關注生態大自然、關心人類自己”為主題的華南虎拯救工程。自“創森”以來,全市新建義務植樹基地122個,將愛綠護綠理念深植於廣大市民心中。

  “葉新林換綠,花落地生香”,龍岩,這座紅色聖地正隨著創建森林城市的“綠色旋律”翩翩起舞。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13 版)

(責編:蔣琪、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