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提高生態承載力 支撐城市持續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義烏市堅持“興商建市”發展戰略,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隨著市場繁榮、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義烏市越來越感到森林資源的可貴,也深刻認識到隻有生態承載力足夠強大,才能為城市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因此,全市將森林城市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民生工程”,積極構建森林生態體系,全力打造宜商宜居綠色商城。2012年以來,全市新造林面積1791公頃。目前,全市擁有森林覆蓋率達51.4%。
高位推動,文化促動,森林城市全民共建
義烏把創建森林城市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和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強化組織實施,突出常態運行,全面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高規格組織領導。成立“創森”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四套班子領導堅持每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參加義務植樹。同時,把“創森”工作年度目標任務細化分解到各鎮街、部門,並將完成情況列入考績內容,突出強化責任落實。
高水平規劃布局。編制《義烏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2020)》,大力實施十大“創森”工程,努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市與森林水乳交融”的森林義烏。
高投入落實建設。市財政在確保重點綠化工程項目資金的同時,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森林村庄創建補助,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森林城市建設,積極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渠道籌資機制。
森林城市建設需要高位推動,也需要全民積極參與。義烏以“種樹就是種文化”為出發點,使植樹護綠成為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切實增強社會各界的生態文明意識。
創新載體引導市民參與“創森”。組織開展“爸爸帶我去種樹”“農村綠地認養”等活動﹔開通“綠色義烏共建網”,提供網上認種、認建、認養、認捐等服務﹔開展“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廣泛凝聚全社會發展森林城市的共識。
深入宣傳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開展多視角、全方位的“創森”宣傳,舉辦“3·12”植樹節宣傳咨詢、“森林城市”杯攝影比賽等系列活動,提升市民參與度。2012年以來,有28.86萬人次參加各類生態科普活動,形成濃厚社會氛圍。
城鄉聯動,構建森林生態網絡
在“創森”過程中,義烏統籌推進系列工程,著力構建以城鄉綠化為基礎、通道綠化為依托、公園綠地為點綴的森林生態網絡。
傾力打造城市綠肺。通過城區道路和街頭綠地綠化提檔改造,利用違法建設拆后空地和閑置用地進行綠化等,打造城市林蔭景觀路系統。截至目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
加快建設森林通道。堅持“綠隨路建”,完成綠化及改造長度411.5公裡,全市現有道路綠化率達91.5%。同時建設水源保護林和風景帶,完成綠化及改造長度84公裡,目前全市水岸綠化率達92.3%。
著力建好森林村庄。以村庄道路、庭院及公共綠地為重點實施村庄綠化,市財政每年安排8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森林村庄創建。目前,累計創建浙江省綠化示范村39個、森林城鎮5個、森林村庄9個,農村生態面貌明顯改觀。
造林護林雙輪驅動,切實發展和保護森林資源
義烏始終堅持造林和護林“雙輪驅動”,發展城市森林,以生態公益林建設為重點,開展森林提質改造,推進森林火災和病虫害綜合治理,依法治綠護綠,珍惜保護好每棵樹木、每片森林。
大力發展生態公益林。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體的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機制,並逐年增加補償標准。目前,全市共有生態公益林51萬畝,佔林業用地面積59.3%。
全面提升森林質量。對交通干線兩側、災害高發地區、城鎮周邊等,實施森林撫育、針葉林闊葉化改造和環城生態風景林建設,培育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進一步提升森林質量。近年來,共完成林木改造提升6277公頃。
健全森林資源保護體系。形成“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合理供地、節約用地、佔補平衡”的林地管理機制﹔完善森林消防工作責任制,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落實體系﹔構建網格化、全覆蓋、無盲點林業有害生物監測網絡。
產業帶動,不斷提升森林經濟效益
義烏依托市場大力發展林業會展、竹木加工、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林業產業,用森林城市建設成果,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新渠道,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興林富民之路。2014年,全市林業產值達149億元。
做優做強林業會展。由國家林業局、浙江省政府主辦的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已連續舉辦七屆,成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行業影響力最廣泛的國際性林業盛會,被贊譽為“林業奧運會”“林業廣交會”。
培育壯大林產基地。加快培育以義烏大棗為特色的干果產業帶、以獼猴桃為主的水果產業帶和竹產業帶,目前全市經濟林面積達7.4萬畝。
有效拓展森林旅游。充分借助森林生態旅游的資源優勢,加快建設華溪、望道、德勝岩三個省級森林公園,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相繼建成赤岸西海、上溪十裡桃花塢、大陳九都風情等項目,積極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