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危候鳥在武漢府河濕地繁殖
青頭潛鴨 飛去復歸來(美麗中國·調查·跟著候鳥看生態(15))

![]() |
青頭潛鴨展翅飛翔。 |
![]() |
蔡華偉制圖 |
![]() |
破殼而出的幼鴨。 |
![]() |
兩隻青頭潛鴨在水中嬉戲。 |
核心閱讀
青頭潛鴨,世界極危物種,成年個體僅有150—700隻。去年4月至今,湖北武漢新發現30隻青頭潛鴨,並發現鳥巢、鳥卵,與之前“最南推測繁殖地”河北衡水相比,向南推了近900公裡。目前,當地仍在為保護珍稀鳥類而努力。
武漢黃陂的盧群沒想到,自己的一次好奇之旅,居然在武漢府河濕地發現一種從未見過的水禽。拍回照片后他得知,這是比大熊貓還稀少的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
盧群決定跟蹤拍攝青頭潛鴨。一年多的時間,他和觀鳥愛好者李思純一起,蹲守在半米多深的水和淤泥裡,拍下了青頭潛鴨覓食、嬉水、游弋、筑巢以及6枚鳥蛋孵化的畫面。照片引起了權威研究人士的關注。
今年9月,世界水禽與濕地基金會物種保護項目負責人理查德·赫倫專程來武漢調查,他証實,武漢成為青頭潛鴨已知最靠南的繁殖地。與之前“最南推測繁殖地”河北衡水相比,向南推了近900公裡。
短短四五十年,就從常見候鳥變成了極危物種
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江中游項目負責人雷剛介紹,青頭潛鴨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一種小型野鴨,遷徙性水鳥。2013年2月,由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水禽與濕地基金會組織的青頭潛鴨越冬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覆蓋的山東、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地的27個濕地中,僅有5個地點記錄到青頭潛鴨11隻。
2008年,青頭潛鴨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瀕危等級,2012年升級為極危等級,屬於野外狀態下滅絕概率很高的物種。目前,據國際鳥盟官方網站顯示,青頭潛鴨的成年個體數量被估算在150—700隻之間。
然而,在上世紀50年代,青頭潛鴨仍是有文獻記載的長江中游常見鳥類之一,甚至常被民眾作為肉食來源。“短短四五十年,就從常見候鳥變成了極危物種,幾近滅絕”,雷剛說,青頭潛鴨的種群消減速度令人震驚。
“以前大量出現,沒有人專門研究,現在急遽減少,想研究卻很難有機會了。”雷剛稱,對於青頭潛鴨瀕臨滅絕的原因及其生活習性、種群數量等,人們只是依據少量資料進行推測,並無准確的描述和解釋。
“越冬地自然環境的破壞,肯定是青頭潛鴨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雷剛認為,因為青頭潛鴨對水質和水位的要求比較高,而近幾十年間,在作為其越冬中轉地的我國中南地區,適合青頭潛鴨生存的環境越來越少,同時大量盜獵也是其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
生態環境好轉,中轉地升級為繁殖地
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江項目濕地與水鳥保護經理雷進宇近年來持續關注青頭潛鴨的繁殖與越冬。他介紹,該類候鳥通常每年10月中旬開始從北方飛到南方過冬,次年3月中旬再遷往北方繁殖,傳統的繁殖地在俄羅斯、蒙古和我國東北一帶,以中俄邊境的黑龍江流域為主﹔越冬地主要在東南亞的泰國、緬甸及南亞的孟加拉國一帶。
“即使在傳統繁殖地,也很少一次性觀測到這麼多幼鳥。”雷進宇說,武漢發現的青頭潛鴨繁殖地,是近年來對該鳥研究最充分的一次。今年6月以來,盧群和李思純在沼澤地中先后發現30隻青頭潛鴨、7個鳥巢,其中一個鳥巢裡有6枚鴨蛋,兩人還跟蹤拍攝了鴨蛋孵化、小鴨出殼、成長的全過程。
在這之前,長江中游地區一直被認為是青頭潛鴨的越冬中轉地。雷進宇稱,確認繁殖地有一套嚴格的科學方法,目前從求偶、巢穴、孵化和換羽等角度看,青頭潛鴨確實已將武漢府河濕地作為繁殖地,而不是遷徙過程中的中轉地。
“有可能以前這裡就是青頭潛鴨的繁殖地之一,隻不過一直沒有被發現﹔也有可能隨著適宜生存環境的減少,新一代青頭潛鴨將這裡開辟成了繁殖地。”雷進宇稱,目前為何青頭潛鴨將武漢府河濕地作為繁殖地,還沒有確定的解釋。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府河濕地的自然條件,包括水質和水草、食物等,已經達到了青頭潛鴨繁殖的要求,說明武漢濕地功能正在逐漸恢復。”雷進宇稱,青頭潛鴨是環境指示性生物,對繁殖地的要求很高,不僅水體要好,而且要有水生植被覆蓋,較為隱蔽,還要有較為豐富的食物來源。
雷剛提出假說,繁殖地南移的原因,可能在於北方繁殖地的干旱或者撿鳥蛋行為造成了青頭潛鴨生存環境的破壞,“武漢繁殖地的發現,是人們重新認識、研究青頭潛鴨的一個重要契機,而且目前的推測中並不排除青頭潛鴨的習性發生了改變”。
最為直接的威脅,來自土地使用性質的變更
確認青頭潛鴨在府河濕地“安家”之后,武漢市已開始謀劃將府河流經武漢的37公裡河岸線及附近的湖泊、綠地等打造成以保護和修復為主的綠楔。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野保處處長程本澤說,武漢濕地面積佔比達到18.3%,是長江中游地區濕地保護最好的城市,而府河濕地是武漢最為原生態、保護最好的濕地。
據悉,武漢在府河濕地附近剛剛成功申請建設杜公湖國家濕地公園,且出台了濕地保護條例,每年拿出1000萬元對濕地周邊居民進行生態補償﹔東西湖區為保護生態,設了20多人的巡護專班日夜巡護,並設立了瞭望哨、隔離網。
但是,目前青頭潛鴨繁殖地生態環境仍較脆弱,保護壓力很大,最直接的威脅來自土地使用性質的變更。
雷剛介紹,2011年武漢梁子湖濕地曾發現過數量達130多隻的青頭潛鴨越冬群體,但是第二年當地就變成了荷花種植和養殖基地,之后該地再沒有發現青頭潛鴨的蹤跡。此外,“目前該地區還不是禁入區域,我們無法阻止周邊居民的活動。而且繁殖地的具體位置也不能標明,怕引來更多人進入,對青頭潛鴨產生影響。”程本澤稱,接下來將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青頭潛鴨的繁殖地。
更為難的是,青頭潛鴨的繁殖地位於武漢天河機場的淨空保護區,根據民航法的規定,此處禁止飼養、放飛影響飛行安全的鳥類動物和其他物體,更不要說是在此地規劃保護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濕地保護區域了。為此,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多次與民航部門溝通,征求專家意見,尋求解決方法。
“其實,正因為處於淨空保護區中,該地的原生態才得以更好地保留,不僅水質好、人類活動少,而且安靜、食物多,因而被青頭潛鴨‘看上’。”程本澤說,該局正在探索兩全之策,比如將更大范圍的地塊納入到綠楔范圍內,修復濕地,將鳥類引導到安全區域等。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30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