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多倫從“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

![]() |
內蒙古多倫縣百萬畝樟子鬆工程水泉項目區。 |
多倫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多倫縣風蝕沙化嚴重,全縣沙化面積佔土地總面積87%。2000年5月12日,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北溯風沙源來到多倫視察,做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綠色屏障勢在必建”的重要指示,國家緊急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多倫由此成為祖國北疆進行大規模生態建設的發源地。
通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多倫生態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2011年啟動實施的百萬畝樟子鬆造林工程,使全縣生態建設快速步入良性健康發展軌道。全縣林地面積由2000年的54萬畝增加到現在的293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51%﹔項目區林草植被蓋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85%以上,實現了由“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的歷史性巨變。先后獲得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全國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
2011年起,多倫縣實施百萬畝樟子鬆造林工程,計劃用5年完成以樟子鬆造林為主的林業生態建設工程130萬畝,使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形成穩定的生態防護體系和初具規模的林沙產業體系,構筑起穩定的京北綠色生態屏障。截至目前,工程已累計投資14.6億元,完成樟子鬆造林106萬畝,實現了境內交通干線綠化全覆蓋、工礦企業綠化全覆蓋、農田防護林林網全覆蓋。
改革創新生態建設管理體制機制。為推動工程建設,多倫縣委、縣政府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支持縣境內林地採取多種方式有序流轉,吸引了區內外30多家綠化企業、縣內55個農民林業合作社參與工程建設。林業部門負責規劃設計和檢查驗收,施工、管護分別交給承包造林主體和受益主體。根據檢查驗收結果,兌現造林補貼,確定林權歸屬。通過利益機制驅動,充分調動起承包造林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工程建設呈現“速度快、質量高、成本低”三大特點,徹底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林業發展的“投入少、管不住、富不起來”的突出問題。
全面提高林業建設綜合效益。多倫鼓勵社會各類主體培育發展種苗產業,苗木自給有余並銷往河北、北京等地。堅持“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原則,引導農民從事林下種養業。現階段,種植油桃、葡萄、中草藥和養殖梅花鹿、狍子、大雁等基地遍布全縣。實施低產低效林改造,全面開展扁杏嫁接、金葉榆嫁接、蒙古野果栽植,使林業建設提質增效。工程建設還直接有力地拉動了農民增收,直接解決近1萬名城鄉人員就業,參與工程建設者人均收入5萬元。生態環境的改善,聚集了人氣財氣,多倫現已成為錫盟生態環境最好和生產要素聚集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31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