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上吸引八方客
“閑散的雲盡情舒展著千姿百態,清可見底的水汩汩漫過繁盛的花叢,碗口粗的樹木簇擁在一起,郁郁蔥蔥,真美真美!”
前不久,挨不住高溫的英國小哥艾倫“逃離”酷熱北京,約好友驅車前往傾慕已久的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塞罕壩消暑納涼,自小長在中國、說中文很溜的他,興沖沖地向朋友描述著這方生態“奇跡嶺”。
幾個月來,與艾倫有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數。據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工作人員介紹,壩上各景區游客從7月底開始井噴式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游客總接待量增長近1萬人次,短短兩個月內,接待游客已突破30萬人次。
根據河北省部署,到2021年,張家口塞北、承德豐寧千鬆壩、承德圍場御道口三個林場要新增造林面積1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72.84%。
未來,“再造三個‘塞罕壩’”工程林場也將成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飛禽走獸的天堂”,為當地帶來更大福利。
再造工程由來已久
事實上,這一工程並非近期的倡舉。早在1998年,有關方面領導考察塞罕壩時,便提到要推廣優秀經驗,“再造三個‘塞罕壩’”。
“春天是一場場大風,刮得天通黃、路難行……我們把春天弄丟了。”這是承德市豐寧縣小壩子鄉槽碾溝村村民韓祥彼時上初中的女兒寫的一篇作文。小壩子鄉所在的豐寧千鬆壩與圍場御道口、張家口塞北同為華北自然條件最惡劣、土地沙化最嚴重、生態系統最脆弱的區域,也是“再造三個‘塞罕壩’”工程的選址之地。
不久后,當時的國家計委下發通知,在三地建設大型生態林場,計劃項目區長360公裡,寬約30公裡,總面積1520萬畝,其中造林面積521萬畝。一場舊貌換新顏的行動開始了。
十余年時間,經過無數人的努力,這一行動結出了累累碩果。截至2016年底,三個林場完成造林綠化377萬畝,森林覆蓋率近50%,在北京以北豎起了一道綠色屏障。
護佑“三盆生命水”
然而這一行動並不一帆風順。“工程量大,遠超塞罕壩,資金投入又多,最開始大家難免有些疑慮。”河北省林業廳工作人員說道。隨著實踐,情況慢慢有了變化。
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沙漠平均海拔1000多米,北京的平均海拔僅40多米。有人形象地打比方:“如果這個離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就相當於站在屋頂上向院裡揚沙子。”現實裡,時常在春季襲擾的沙塵暴的確成了讓京城頭痛不已的問題。
“再造三個‘塞罕壩’”工程遏制了這一現象,有效控制了土壤沙化,體現出巨大的生態價值。目前,河北省林地面積已達9000萬畝,防沙治沙重點區域內的張家口、承德兩市,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39%和56.7%,由沙塵暴加強區變為阻滯區,緩解了“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局勢。同時,森林也涵養了水源,降低了京津“三盆生命水”(官廳、密雲、潘家口水庫)的入庫泥沙量,構筑起了護衛京津的生態防護林體系。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工程的經濟效益也日益凸顯。如今,承德市圍場縣張家灣鄉巴頭溝村果樹漫山遍野,林場建設幫助該地百姓擺脫了貧困。2016年,這裡的人均純收入超過了1.4萬元,但5年前,該村的人均純收入尚不足1500元。
“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顯現,讓大家發自肺腑地支持工程,干起活兒來也更起勁兒了。”御道口林場的老周話語裡掩不住興奮。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8月26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