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寒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每當氣溫驟降的時候很多人又開始犯起了難:要不要穿秋褲,衣服加多少合適?
網上熱傳著一則“穿衣公式”,該公式將衣物分成不同類別,各自量化成相應的溫度數值,然后隻要用“最佳舒適度”26℃減去當日氣溫,就能“算”出當天需要什麼樣的搭配。這個公式靠譜嗎?天冷究竟該如何加衣?《生命時報》為此請教了專家。
衣服折算溫度?不太靠譜
網上熱傳的“穿衣法則”,將不同衣物的保暖效果折算成了溫度:比較厚的羽絨服相當於9℃,薄款羽絨服相當於6℃,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是4℃,抓絨衣服、薄外套是3℃,厚的棉毛衫是2℃,薄的棉毛衫是1℃。
計算方法:如果當天的氣溫是22℃,那麼穿一件短袖加一件薄外套即可:22+1+3=26。26℃,就是身體感覺比較舒適的溫度。
乍一看,此法簡單易行,隻要參照當天的氣溫,做個簡單的加法運算,就解決問題了。但它是否真的有道理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陳玉紅認為,這一說法有些問題。打個比方,如果當天氣溫零下10℃,那麼按照上述法則,要達到26℃的標准,薄款羽絨服要穿6層才夠,實在不太可行。
國家紡織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這個說法太不嚴謹。服裝的檢測標准裡並沒有溫度標准這一項,衣服是否保暖,主要取決於保溫率、導熱系數、熱阻值、克羅值(室溫下,感覺舒適時所穿衣服的保溫值)這4個參數。
對老百姓來說,保溫率是最直觀的參數,這是通過專業的計算公式算出來的。但目前,隻有保暖內衣有保溫率的要求,標准是在30%以上,而其他服裝鞋帽都沒有相關標准。
陳玉紅說,穿衣戴帽不僅要根據不同季節、天氣選擇不同衣物,還要依據不同的氣候條件選取相應布料,才有利於健康。
建議大家參考氣象台的穿衣指數來選擇合適的衣服。因為這一指數是根據天空狀況、氣溫、濕度及風等氣象條件,對人們適宜穿著的服裝進行分級確定的,有一定的科學性。
天冷,衣服最好穿三層
天冷著裝,並非越厚越好,穿衣服也要講究“層”數。厚衣服透氣性差,捂得人們容易出汗,出了汗以后,又往往沒有可以脫換的余地。
特別是在室外活動的時候,浸透了汗水的衣服,由於缺乏衣服纖維間空氣的保暖,會導致熱量迅速散失。所以,有的人雖然穿著厚大衣還總覺得冷。
多穿幾層稍薄的衣服,保暖效果更好。層數多,層間的空氣流通相對較好,即使出了汗也容易干,這就總能保証衣服裡面空氣的保溫效果。
另外,層數多,有脫換的余地,無論室內、室外總能保持身體溫度的相對穩定,而不會忽冷忽熱,使身體著涼。因此,隻有穿多層才能真正起到保暖的作用。一般在冬天,至少穿3層衣服是比較合適的。隨著天氣的轉冷可以適當加層數,切忌隻考慮衣服厚度的習慣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