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游涵養水源、庫區綜合治理等措施推進 本市水庫水質普遍好轉

北京16座大中水庫達飲用水源標准

2017年11月25日10:11  來源:北京青年報
 

本報訊(記者 解麗)北京青年報記者昨(24)日從北京市水務局了解到,隨著上游涵養水源、庫區進行綜合治理等措施的推進,本市水庫的水質普遍好轉。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本市18座大中型水庫中,除官廳、沙廠水庫的水質為四類外,其他16座水庫均達到二類或三類,符合飲用水水源標准。

據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胡波介紹,北京大大小小的水庫總共有88座,主要分布在山區,其中庫容量在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為大中型水庫,共有18座。密雲水庫、懷柔水庫、官廳水庫和海子水庫的庫容量均超1億立方米。近幾年,隨著各種治理措施的“上馬”,曾經水質較差的十三陵水庫、珠窩水庫、半城子水庫等逐漸變清。海子水庫、齋堂水庫的水質甚至可與密雲水庫比肩。本市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2日上午8時,大中型水庫總蓄水量為27.3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3.4億立方米。

今年夏天,海子水庫的水質20年來首次恢復到地表二類水標准。平谷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年初起,湖邊違規搭建的小吃店、燒烤攤就全部清退。我們還引進純電力船,以減少汽油等污染物對水質的影響。通過新建污水處理設施,湖邊的5個村落全部實現了‘污水不出村’。”昌平十三陵水庫今年以來拆除了3個私設碼頭,23艘游船被清拖上岸,環庫的燒烤攤也沒了影,目前水質恢復到地表二類。

官廳水庫水質雖然還是四類,但告別了五類、劣五類水質。官廳水庫曾因水質惡化在1997年被迫退出北京飲用水源體系。官廳水庫副主任李光遠介紹,近年來水質好轉,目前建成面積達1500畝的黑土窪濕地,利用生物措施過濾污水。下一步,還將再建兩處大型濕地,一處5000畝的濕地在永定河上游桑干河和洋河匯流口處,一處3000畝的濕地就建於永定河上游八號橋大秦鐵路以下3.5公裡處。“濕地中水生植物繁茂,經過美人蕉、蘆葦、千屈菜等植物的過濾,對上游水質進行提升。”到2035年,官廳水庫飲用水源功能將得以恢復。

此外,隨著南水的進京,部分水庫得以重新“上崗”,發揮重要調蓄作用。如房山大寧水庫、昌平桃峪口水庫,往年時常干涸見底,庫底的砂石更是成為風沙源。如今,這兩個水庫恢復粼粼波光。

目前除官廳、沙廠水庫的水質為地表四類以外,其他16座水庫的水質均為地表二類或三類,符合飲用水源標准。

(責編:初梓瑞、庄紅韜)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