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舉行的“國防郵電產業職工技術創新成果展”上,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參展的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堆(簡稱Z-FFR)模型,再次點燃了人們關於“千年能源”的無限遐想。
從2008年中物院率先提出“Z箍縮大能量驅動-局部體點火聚變概念”和“先進次臨界能源堆”概念﹔到2011年Z-FFR概念設計研究獲得國防科工局核能開發項目支持﹔再到今年2月該項目通過驗收,形成Z-FFR基本技術路線和實驗堆初步概念設計。目前,該研究正進入開展“Z箍縮驅動聚變-裂變混合實驗堆”關鍵技術研究的嶄新階段。
未來該研究將帶來哪些成果和突破?記者日前獨家採訪了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混合堆研究團隊。
一條有競爭力的能源技術路徑
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是由彭先覺院士基於武器設計靈感,集近期可獲得的聚變技術和較成熟的裂變技術,通過精密設計系統內的中子能譜分布,提出的具有創新性的核聚變能源利用新構型。
團隊首席專家李正宏研究員說,按照今年2月通過驗收的設計方案,Z-FFR主體由Z箍縮聚變堆芯和能源包層構成,堆芯產生聚變中子,驅動包層裂變,實現中子增殖和能量的放大輸出,並維持堆的氚自持。
李正宏說,要實現同等規模的能量輸出,Z-FFR相比純聚變堆可將材料中子輻照損傷和氚消耗降低約一個量級,能量增益提高一個量級,大幅降低建堆的難度。
實驗堆將為商業示范“打前站”
要將Z-FFR設計概念發展成可規模部署的能源堆技術,首先要建實驗堆。
“建立必要的綜合性研究平台,以驗証能源背景下Z箍縮聚變、深次臨界能源包層、燃料循環等關鍵技術,對Z-FFR相關的物理、技術、材料和工程問題進行系統研究與試驗,以充分降低其工程技術風險。”李正宏說,團隊的Z-FFR實驗堆建設計劃,正是圍繞上述目標提出。
他介紹,擬建設的Z-FFR實驗堆,將研制由10MW級Z箍縮聚變堆芯、可變構型能源包層實驗系統、在線氚燃料循環實驗系統等構成的綜合性研究平台,逐步突破能源背景下Z箍縮聚變、深次臨界能源包層和燃料循環等方面的關鍵技術,開展Z-FFR物理、技術、工程問題研究和技術集成,為后續發展Z-FFR商業示范堆創造必要條件等。
談到項目可行性,團隊首席專家助理黃洪文研究員認為,自20世紀末,基於Z箍縮的慣性約束核聚變已取得裡程碑式進展,為實驗堆研發奠定良好基礎。
2008年,中物院就提出了“Z箍縮大能量驅動-局部體點火聚變概念”和“先進次臨界能源堆”概念,研究証實可以在約等於40MA電流條件下實現聚變點火燃燒和貧鈾的直接利用﹔同年10月,相關團隊進一步提出將Z箍縮聚變技術與先進次臨界能源堆技術結合,形成以滿足能源應用為基本訴求的Z-FFR概念。特別是自2011年Z-FFR概念設計研究立項后,研究團隊已形成基本技術路線、實驗堆初步概念設計等,為開展下一階段Z-FFR實驗堆的研制工作提供了前提條件。
“此外,中物院長期從事爆炸式聚變、裂變反應裝置的研制、運行和相關物理、技術、工程、材料等問題的研究,建有大型科學計算平台、多用途研究堆、聚龍一號裝置、臨界/次臨界裝置及在線產氚實驗平台等一系列重大基礎研究設施,具備開展Z-FFR實驗堆研制工作的技術能力和基礎條件。”黃洪文說。
或引發核能源研究“蝴蝶效應”
“作為一項未來的尖端大科學設施,實驗堆的建設不僅有利於聚變裂變混合堆研究本身,更可為我國強輻射物理、高能密度物理、天體物理等基礎科研提供不可多得的實驗研究條件。”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所長彭述明研究員說。
他認為,實驗堆將有利於我國慣性約束聚變能源科學、技術與工程體系的構建,促進Z箍縮直接驅動-整體點火等重大科技創新概念的完善,推動高增益聚變燃燒物理、高功率脈沖功率技術、高峰值功率次臨界堆、復雜體系氚自持循環等一批尖端科技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我國核能領域核心材料研制能力的提升,推動高溫、高壓、強輻射等極端條件堆材料技術的發展,為我國建立核能材料完整的研發體系提供助力。據悉,僅在此前實驗堆初步概念設計階段,相關研究團隊已先后獲授權發明專利15項。
“總體來看,著手開展Z-FFR實驗堆研制的時機已經基本成熟,基本條件業已具備,我們有希望也有能力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努力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完成本項目Z-FFR實驗堆的研制和建設。”李正宏說。 (盛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