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塊曾經讓人躲得遠遠的地塊變得綠意盎然,臭味全無。”上海市浦東新區合慶鎮海塘村村干部指著一片長滿各種綠色植被的地塊告訴記者。
合慶鎮的這處污染嚴重的地塊,以前因散發著陣陣臭氣曾被媒體曝光。記者日前了解到,通過採用純生物修復技術,這一地塊已經被成功修復。
污染地塊用上生物療法
在修復過程中使用微生物和植物聯合方式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並且不增加修復成本
據了解,這處污染地塊很多年前曾是海塘村村辦化工企業的所在地,主要生產稀土萃取劑,會產生苯胺和鄰苯二甲酸等有毒有害的有機物。其后,地塊上建立物流公司。在物流企業搬走后,村裡打算對其進行復耕,但是土層翻開后濃烈刺鼻的味道扑面而來。村干部說,正在全村上下都一籌莫展時,推廣純生物修復污染土壤技術的企業找上門“毛遂自薦 ”。
這項技術作為新型綠色生物技術,在修復過程中使用微生物和植物聯合方式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技術成果還獲得201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起初,鎮領導也心存疑慮,像這樣比較嚴重的污染土壤要治愈,需要一筆不小的開支。投入幾百萬元可能不會有大的改善。而現在上海合井生物工程公司找上門,表示不增加修復成本,很快應用其技術進行修復。
修復后無二次污染
純生物修復技術成本僅是傳統物理、化學修復技術的1/4左右
據科研人員介紹,從理論上來說,生物修復稱得上“精耕細作”,採用土層分段修復,在修復土地上搭起大棚,種植苜蓿、麥藍菜等10多種不同種類的植物,在種植過程中使用微生物菌劑,加上有機質修復材料。而這些植物就是污染物轉移的載體,在不同種類木霉菌的幫助下,植物腳下土壤中有機物和金屬物質或是被分解或是被固定。而且修復后的土地有更好的肥力。
為了打消各方疑慮,合慶鎮政府專門舉行“海塘村化工廠198污染地塊生物修復技術”項目專家評審會。經現場勘查、樣品測量,鑒定報告認定,這一技術處理污染土壤后鄰苯二甲酸和苯胺含量大幅下降,修復后的土壤符合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准二級標准。
在評審現場,科研人員在修復后的土壤上拔了鮮嫩的莧菜,進行專業檢測,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上海)的數據顯示,所有指標均符合國家食品安全相關標准。
據介紹,純生物修復技術成本僅是傳統物理、化學修復技術的1/4左右,且修復后沒有二次污染。
目前,這一生物技術正在合慶鎮另外兩塊重金屬污染的典型地塊——青四村原青四電鍍廠和勤奮村恆源冶煉廠進行二期生物修復。修復團隊邊進行土壤修復,邊聯合國內外科研團隊,不斷對技術進行完善,希望找到適合不同類型污染物修復的最佳技術方法並減少修復成本。 (蔡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