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自廣西南丹縣某一洞穴的裡湖高原鰍。
採自廣西武鳴縣某一洞穴的無眼嶺鰍。
在形式各異、千姿百態的洞穴裡,存在著另一個奇妙的世界。
盲魚、盲蝦……這些在地下河中生活的洞穴水生物很多都不被人類所認知。近日,中法探險家聯合在廣西河池洞穴探險時,發現盲魚和盲蝦等珍稀洞穴水生物,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這種對生存環境要求很高的珍稀洞穴水生物有哪些?研究它們有什麼意義?如何才能有效保護?科技日報記者為此採訪了有關專家。
什麼生物最易危
廣西是中國具有獨特地質環境的省區,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在廣西喀斯特地貌分布有眾多的洞穴,這一環境使其蘊藏著中國種類最多的洞穴魚類。
“從貴州荔波大小七孔到廣西河池金城江拔貢鎮這一河段沿岸,分布著很多喀斯特洞穴,有5到6個種類的盲魚生活在這些洞穴中。從公布的照片來看,這次洞穴探險活動發現的其中一種盲魚是裡湖高原鰍。”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研究員藍家湖說。
長期從事洞穴魚類研究的藍家湖走遍了廣西喀斯特地區的山山水水,在30多個縣的300余處洞穴採集標本,並發現30多個洞穴盲魚新種。他認為,洞穴魚類大部分種類分布范圍狹窄,具有生長緩慢、繁殖力低、種群數量少、抗干擾能力低等特點,是一個易危的生態類群,需要特別的關注和保護。“物以稀為貴,數量少所以才珍稀。”藍家湖說。
“洞穴水生物包括魚類(盲魚)、蝦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等。主要就是魚和蝦兩類,盲魚是洞穴魚類的典型代表。”長期從事廣西喀斯特地區洞穴生物研究的廣西師范學院研究員楊劍博士介紹說。中國洞穴魚類100余種,廣西洞穴魚類就有近70種。楊劍認為,研究和保護這些洞穴水生物對於了解喀斯特地貌區物種進化機制和生存狀況有著重要意義。這既為研究洞穴動物的適應、擴散和進化機制打下基礎,也為開發洞穴魚類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了科學依據。
致危原因有哪些
“上個世紀原本在很多地方存在的洞穴魚類近年來慢慢消失了。”藍家湖對洞穴魚類現狀表示擔憂。他說,近年對洞穴魚類標本採集的經歷表明,很多標本現在都很難再採集到。
調查發現,桂西北的一個溶洞在未開發洞穴旅游前,當地群眾常在洞內捕撈到鴨嘴金線鲃,而成為旅游景點的洞內,現安置了很多燈光,鴨嘴金線鲃很難找到了。“人為活動對於生物的影響是巨大的。典型洞穴魚類生活在黑暗無光的洞穴中,已經高度適應了這樣的環境,顯然,燈光對於這些魚類的生存而言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因素。”藍家湖說。
在2015年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編制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中,裸腹盲鲃等4個洞穴魚類被列為“極危”,無眼金線鲃等7個洞穴魚類被列為“瀕危”,鴨嘴金線鲃等20個洞穴魚類被列為“易危”,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洞穴魚類數據缺乏。
“整體而言,包括洞穴魚類在內的這些洞穴水生物處於易危的狀態,也就是一不小心,就可能瀕危,非常脆弱。如果不採取保護措施,這些物種很可能會滅絕。”楊劍說。
他認為,垃圾堆放、牲畜圈養、生活和農業污染、鐘乳石的採集、戶外探險活動等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外來物種的影響,旅游開發、採礦、修路、人畜飲水水源的開發利用等工程建設,盲魚、盲蝦等遭到大量捕捉,這些都是洞穴水生物致危的原因。
當務之急是形成多樣性編目
對於大多數處於易危狀態的洞穴水生物來說,如何才能有效保護?
“當務之急是要加強科學研究,提高對洞穴及洞穴水生物的研究水平,加快研究進展,形成洞穴水生物多樣性編目,使洞穴水生生物受到更多的重視。”楊劍說。
藍家湖也表示,由於缺乏相關調查資料,還有很多處於瀕危狀態急需獲得保護的洞穴魚類。目前有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急需完成,以確立中國洞穴魚類的瀕危狀況及其評價等級。
此外,楊劍認為,建立更多的洞穴水生物保護區和加大洞穴水生物保護力度﹔加強輿論宣傳與教育,提高保護和監督意識﹔完善法規和加大執法力度等也是保護珍稀洞穴水生物的必要措施。
2008年3月,凌雲洞穴魚類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准建立,這是我國首個以洞穴珍稀魚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成立的目的是把那些生活在地下但已逐漸失去自然屏障庇護的珍稀水生生物,用法律法規進行有效保護。最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保護區內目前存在凌雲高原鰍等8個種類的保護物種,與上個世紀80年代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這說明洞穴珍稀魚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廣西凌雲洞穴魚類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負責人許秀熙說。
許秀熙表示,當前自然保護區洞穴魚類的保護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相關人才緊缺、科研成果匱乏等等。“洞穴珍稀水生物的保護,不能單獨依賴於某一項舉措,而是要綜合施策。”楊劍說。(江東洲 劉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