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時光獻給生態

“鸛爸鶴媽”養兒記

2018年02月13日08:38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鸛爸鶴媽”養兒記

朱寶光為東方白鸛搭建人工巢穴。 本報記者吳殿峰攝

夏艷輝將魚肉剪成條,喂養小丹頂鶴。 本報記者吳殿峰攝

今年2月2日,是第22個世界濕地日。根據《黑龍江省濕地名錄》顯示,黑龍江省已建立了138處濕地自然保護區,72處濕地公園和9處濕地保護小區,全省濕地面積556萬公頃,其中沼澤濕地面積427萬公頃,全國最大。

在黑龍江省有成千上萬個濕地保護者,他們把最好的時光貢獻給了濕地的生態環境,他們是龍江濕地裡最美的人。

近日,記者聯系到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稱為“鸛爸爸”的朱寶光和齊齊哈爾扎龍濕地管理局人稱“鶴媽媽”的丹頂鶴飼養員夏艷輝,聽他們講述在濕地保護稀有物種的故事。

“鸛爸爸”朱寶光說:

東方白鸛住上鋼結構的房子了 雨季扛著梯子徒步去筑巢

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全世界僅有3000隻左右。東方白鸛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俄羅斯遠東等地區。隨著人類活動的干擾與破壞,東方白鸛的生存、遷徙空間受到“擠壓”。位於三江平原的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稱為“東方白鸛之鄉”。

在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說起東方白鸛,很難繞過一個人,那就是人稱“鸛爸爸”的科研科科長朱寶光。雖然頭銜是科長,但朱寶光更願意稱自己為“護鳥人”。

“東方白鸛生活需要相對密閉的環境。”朱寶光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人工巢穴主要在樹上搭建,進入新千年后,人工巢穴使用鬆木搭建,到了2016年人工巢變成用鋼結構的三腳架支撐。

每年3月下旬~11月中旬,是朱寶光和他的3人團隊最為忙碌的日子。除了要給東方白鸛筑人工巢,他們還要進行野外考察,根據每隻幼雛不同的生育特征,給雛鳥佩戴鳥環,研究東方白鸛的遷徙路線。

在朱寶光看來,最難熬的日子是每年的豐水期。有些地段無法驅車前往,筑人工巢隻能步行。有時候,他和同事們扛著梯子,每天徒步五六公裡。濕地裡雨水充沛,深的地方甚至能沒過他的胸口。

日常工作中,朱寶光和他的團隊,還要對保護區內部和附近出現傷病的東方白鸛進行救護和飼養。同事李冰說,不同於丹頂鶴,多數東方白鸛都怕人,不喜歡和人親近。2014年,保護區內救助的一隻東方白鸛需要送到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裝進箱子時,白鸛用嘴把朱寶光的眉毛和臉叼了一道紅印,將近兩周才恢復。

工作24年來,朱寶光和同事們已為東方白鸛筑人工巢224個,累計繁殖育成東方白鸛近千隻。目前,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重要的東方白鸛野生種群繁育基地。

“鶴媽媽”夏艷輝說:

丹頂鶴高興了會撒嬌、逗你笑﹔生病了,也需要安慰和擁抱

盡管15年已經過去了,48歲的夏艷輝仍然清晰地記得,她剛來到扎龍濕地飼養丹頂鶴時的興奮、新奇與滿滿的自信。“養鶴就跟養小雞崽子一樣,定點喂水喂食就行吧?”

然而,在艱苦的工作環境和繁雜細碎的飼養方式面前,夏艷輝的自信被擊碎了。丹頂鶴是直腸子,吃飽了很快就餓,夏艷輝每天早起,到夜裡11點才能入睡,有小丹頂鶴生病了,一夜不睡是家常便飯。

作為一個習慣熱鬧的人,夏艷輝最難忍受的是夜晚濕地裡的寂靜。“下班了,別人都走了。飼養室裡沒有電,沒有手機,沒有可以說話的人,夜顯得特別長。”她坦言,她用了五六年的時間才調整好心態。

漸漸地,她通過學習專業書籍,積累了專業的養鶴知識。說起養鶴經驗,夏艷輝向記者滔滔不絕地傳授起“育兒經”。小鶴出生時正值盛夏,細菌容易繁殖,加上蚊虫叮咬,是最危險的時期。夏艷輝把新鮮的小魚肉剪成條,一口口喂給它們吃。小鶴長到20天左右可以自己進食了,又要時刻監督它們的進食量,“太瘦了缺乏營養,太胖了會影響腿部發育和飛行。”后來,愛好鑽研的夏艷輝又跟著獸醫學扎針、治病。她的領導告訴記者,“隻要夏艷輝在鶴場,我們心裡就都有底了。”

在夏艷輝眼裡,丹頂鶴就像她的孩子,需要關愛和安全感。“它們高興了會向你撒嬌、逗你笑﹔生病了,就需要安慰和擁抱。”2016年,有隻小鶴生病,夜間一直發出無助的呻吟聲,無奈之下,夏艷輝將小鶴放入被窩,輕輕拍著它入睡,而夏艷輝則一夜未眠。

入行15年,夏艷輝飼養了700余隻丹頂鶴,人們親切地稱她為“鶴媽媽”。在她的帶領下,丈夫王曉明和兒子王威,也陸續加入到扎龍濕地的養鶴大軍。 (吳殿峰)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