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科技日報記者來到中國第一個百年氣象站——距北京城區150多公裡的上甸子大氣本底觀測站。到達這裡可不容易,需要沿著蜿蜒的山路驅車兩個多小時,再爬15分鐘的山路。
觀測站坐落在密雲區高嶺鎮上甸子村一個小山坡上,周圍山勢平緩,地形開闊。站點主體是座二層小樓,樓頂觀測平台上密布著各種各樣的精密觀測儀器。
PM2.5、二氧化碳、氣溫……這些人們關心的天氣基礎數據,都從這裡走出。“所謂本底,指的是未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條件下大氣各成分的自然含量。因此,大氣本底觀測站一般選擇在遠離人類活動和污染源的地區,以最大限度‘還原’大氣原貌。”京津冀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正研級高工權維俊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在觀測站北邊的山坡上,矗立著一座80多米高的鐵塔,分為5層,用以觀測不同高度(18米、30米、45米、80米)風速、風向、溫度、濕度數據以及63米高度的二氧化碳和水汽通量數據。
“為減少人為影響,挂在鐵塔上的10多個探頭在高空中採集空氣樣本,並通過管道傳輸到監測站內的儀器中進行分析檢測。”權維俊說。
同樣是為了減少污染,上甸子站由工作區和生活區兩部分組成,兩處相距750米。迎著大風,走在這750米的水泥路上,有同行說:“怎麼這麼長,真的隻有750米嗎?”
是的,750米,記者隻走了一次。周懷剛,上甸子觀測站副站長,這個個頭不高,皮膚黝黑、似乎還透著點紅的中年漢子,一走就是34年。
“現在好多了,上世紀80年代,站裡的水是從村裡提上來的,糧食要用小推車推上來。在室外觀測時,四周都是墳地,夜裡漆黑一片,下雨后泥濘不堪,鞋陷在裡面半天都拔不出來。”周懷剛說。
改善的不只是生活條件。周懷剛回憶,在2003年實現自動觀測以前,一直用肉眼讀數、用算盤計算,在早上八點、下午兩點、凌晨兩點人工測量、分析、記錄數據等“原始”的工作方式。而現在,地面綜合觀測實現了自動化,打開計算機上的氣象觀測平台,就可以看到實時滾動更新的氣溫、氣壓、濕度、能見度等多種觀測數據。
徐曉斌是這裡的常客,有時一個月要來好幾次。作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成分研究所副所長,他之前從事的區域性酸雨、臭氧濃度態勢研究等項目都是基於上甸子站的基礎數據。
有數據顯示,利用上甸子站60年的氣候數據分析表明,上甸子地區在變暖和“變干”,同時大氣的水平運動趨於越來越穩定﹔上甸子地區的酸雨有加強的趨勢,酸雨的類型也從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轉變。
的確,上甸子站如今已經實現溫室氣體、反應性氣體、氣溶膠特性以及太陽輻射等6大類100余種要素的觀測,能夠獲取華北區域長期、連續的本底觀測資料,為區域氣候變化和環境氣象研究等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我們都知道,長時間序列的觀測數據彌足珍貴,希望能將上甸子區域大氣本底觀測站的歷史數據整編出來,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和環境氣象業務科研提供基礎數據集。”權維俊說。
“今年終於可以陪家人好好過個年了,在這個崗位上,我有20多年春節都是在值班中度過。”周懷剛說。
盡管深知數據觀測、採集、上傳工作的簡單枯燥,盡管總覺得愧對家人,但要讓他重新選擇:“我還是會從事這項工作,雖然默默無聞,但卻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記者 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