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區探索“共享發電”

2018年03月02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香港社區探索“共享發電”

綠色環保的創新風潮席卷全球,也給香港社會帶來改變。交了幾十年電費的香港人,正在探索轉換另一種身份,除了買電、用電,也試圖自己發電、賣電,用“共享發電”的模式,帶動綠色社區經濟發展。

高價回收鼓勵參與

香港特區政府在今年上半年將公布“上網電價”政策細節,市民自家產生的太陽能電力,將被電力公司高價收購,以此鼓勵一般家庭和企業一同推動可再生能源生產。

但對於素來精打細算的香港人,所謂“高價收購”。應該多高,才能有推動力呢?來算算這筆賬。

去年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為3戶大澳棚屋居民安裝太陽能板,以其中一戶為例,20塊2000瓦的太陽能板,安裝成本大概7萬港元,每年可生產2000多度電,若以現時香港的電費計算,則需30余年才能回本,聽起來毫不劃算。

“所以我們擔心好事情會變成一件爛政策。回收的價格不夠高,不會推動市場發展,因此一定要合理定價。”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氣候及公眾參與主任杜佩煒說,該會建議將上網電價定在每度電4港元,把回本期縮減到8至10年。

合作眾籌團隊協作

但問題是,8至10年回本期,是否足夠鼓勵香港人踏出第一步,投資數萬元去安裝一個可再生能源裝置?對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策動永續發展坊來說,這個問題不乏解決方案,而且同時也能帶動社區經濟發展。發展坊的副總監羅惠儀和她的團隊在“上網電價”政策細節出台之前,已經仔細翻閱過國外的成功經驗。

“例如在英國,他們會以合作社的形式去做。”比如,有心推動社區經濟的人成立合作社,希望在A區每戶的屋頂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於是透過眾籌收集資金。假如你是A區街坊,可以用50英鎊一股的特惠價錢參與項目,假如是A區以外的鄰居,也可以用250英鎊買一份股。“等於人人都是小股東。”

而在香港,雖然由於發展軌跡不同,別人的經驗不能照搬應用,但可以此為模板,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模式。“香港社會對於能源、可持續發展已有一定認知。”羅惠儀說,香港市民經歷過提倡記得關燈關空調冷氣的階段,環保意識已經普遍形成。

蓬勃市場帶活產業

目前,香港的綠色經濟發展還不夠壯大。杜佩煒介紹,香港暫時沒有一家建筑公司專門做再生能源裝置的生意,原因是利潤不高。但假如將來“上網電價”政策成功推行,說不定香港就能夠像台灣一樣,可再生能源的安裝生意熱起來。

台灣自從2011年正式有“上網電價”后,整個市場蓬勃發展起來,尤其一般市民參與度很高。而當安裝需求增加后,設備的成本會下降,項目的回本期跟著縮短。杜佩煒說,過去10年,台灣太陽能板的成本隨著需求增加下降了八成。

“郊區也有很多發展空間,例如蒲台島,人口隻有十戶八戶,但因為地理優勢,不單可以做太陽能,還可以做潮汐發電。而蒲台島除了民居外,本身也吸引不少自然環境愛好者到訪,這些人又可不可以參與其中,令這個地方變成一個綠色發電的小島呢?”羅惠儀說,“上網電價”政策推動產電、賣電只是手段,最終他們希望做到的,是以社區合作的形式走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最想做的事。”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3月02日 第 11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