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三秦 水美三秦 水興三秦

陝西整治渭河重現山水畫廊

王姿予 黎 鵬

2018年03月09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陝西整治渭河重現山水畫廊

大美渭河之咸陽湖春色。

資料圖片

天生一水,納川容溪,嘯吟向東,奔流不息。這條一路掙脫崇山峻嶺、收河攜峪的水,便是渭河。

在陝西,她橫穿坦蕩如砥的關中平原,灌溉著兩岸1400多萬畝良田,養育了陝西64%的人口,支撐起65%的生產總值,孕育形成了富庶的“八百裡秦川”,奠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被關中兒女喚為“母親河”。

渭河潤澤“八百裡秦川”

善治秦者先治水,而善治水者先治渭。2011年,陝西省委、省政府啟動史上最大規模的渭河綜合整治,一場關系數百萬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串起關中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會戰拉開帷幕。388公裡的渭河兩岸,100多處建設現場,數萬建設者,戰酷暑,斗嚴寒,晝夜奮戰。經過數年治理,白居易詩中“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的美景得以重現。

“三源孕鳥鼠,一水興八朝”。從創造文字符號和彩陶文化的半坡先民,到迎春祓禊的笑語歡聲﹔從太公釣魚的風雲際會,到渭城朝雨的感傷離別……渭河開啟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渭河的蘇醒與三秦大地的勃興緊密相連,休戚相關。絲綢之路起點長安,沿著渭河一路西行。如今,作為“關天經濟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重要紐帶,渭河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顯。

在渭河寶雞的“百裡畫廊”,沿岸“千畝荷塘”“萬頃蘆蕩”“十裡花海”等美景成了休閑觀光的目的地,與之配套的還有金釣休閑民俗村、霸王河秦皇園、眉縣濱河新區、岐山民俗生態游樂園、六川河民俗村等十大休閑區。

渭河與陝西,經歷了從疏離、漠視到共生、共榮的轉折。如今,渭河陝西段如鳳凰涅槃,一個新時代水潤三秦、水美三秦、水興三秦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安瀾水清帶來百業興旺

“下雨岸上路難行,洪水來了沒收成”,這是曾經的渭河帶給兩岸群眾的最直接的感受。

地處渭河下游的華陰市華西鎮友誼村,是上世紀90年代三門峽庫區搬遷移民村。在渭河綜合治理前,一到汛期,生活在渭河邊的人們就開始了大規模的“逃水”行動。如今,在友誼村向北的方向,已筑起高大堅實的渭河堤防。

“汛期再也不怕洪水涌進村子,淹沒庄稼、房屋了,現在堤壩修這麼好,我們都能睡個安穩覺,心裡很踏實。”友誼村黨總支副書記石勝華十分感慨。

陝西啟動歷史上投資最大、規模空前的水利工程——渭河陝西段全線綜合整治工程,累計投資超246億元,建成堤防工程700多公裡,生態濕地及水面景觀等30萬多畝。經過近7年的治理,渭河全線防洪能力大幅度提升。如今在陝西省多地,渭河已經連年安瀾水清,而渭河兩岸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也給當地群眾帶來福祉。

水安瀾,人安居,臨河而居的村民不再擔驚受怕。他們蓋新房,興產業:“你看這裡的一片片大棚蔬菜,就是我們村裡人的‘錢袋子’。”說到這裡,石勝華掩蓋不住內心的喜悅。從怕水拒水到親水近水,從背水而居到向水發展,根治水患、改善渭河環境的目標逐漸變成現實。渭河不僅從水患變水利,更從水利變“地利”。

沿河城市因水而興

“能夠想出修建蓄滯洪區的人真是高人,你看這3000多畝的水面,真讓人感覺置身江南水鄉一般,怪不得來玩的人這麼多!瞧,我們村附近的農家樂多紅火!”站在波光粼粼的羅敷河蓄滯洪區旁邊,華陰市羅敷鎮武旗營村老黨員郭民主喜不自禁。

一泓清波,鳥歡魚躍。“病愈”后的渭河,讓兩岸的百姓靠水吃水,打魚、種蓮菜、開農家樂等產業豐富多彩。沿河而生的城市,也因水而興。

渭河綜合整治工程,保障了沿岸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形成了產業聚焦效應,高新區、工業園區、生態經濟區等一批高效農業和低碳環保產業以及傍河小城鎮等開始沿河而建,8個沿渭重點小城鎮建設也已經啟動。

眉縣縣城向渭河邊靠攏,縣城面積擴大了5.6平方公裡﹔西咸新區成為西北首個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渭南經濟開發區已成為渭南中心城市新的經濟增長極。生態區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農業休閑產業建設等相結合,形成關中最長的沿河生態帶、經濟帶。

渭河,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黃金地帶。借渭河美景,一批集生態觀光、休閑健身、美食娛樂、拓展訓練於一體的現代生態觀光休閑農業正在蓬勃發展。沿線各市(區)因渭河而構成統一的生態整體,生態、經濟、社會、環境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水清景美人歡笑

初春的渭河濕地,蘆葦搖曳,百鳥翔集,攝影愛好者韋洪和同伴在人群中忘情拍攝。“從過去的亂石荒灘、渾水橫流到如今的魚翔淺底、鳥語花香,這一切都得益於渭河綜合治理的實施。”韋洪回憶道。在多年的拍攝中,他的鏡頭記錄了這一波瀾壯闊的渭河變遷史。

如何在治理中使生態修復、治污減排和防洪安瀾兼顧,一直是渭河沿線各地考慮的重點。近年來,大鴇、黑鸛、灰鶴、大天鵝、白琵鷺、黑鳶等中國珍稀瀕危鳥類和水禽多次在陝西渭河濕地被發現。專家表示,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讓渭河成了瀕危鳥類和水禽的重要越冬棲息地。

“以前水又臟又臭,根本不會來。現在水清了、景美了,一有時間就喜歡來河堤上遛遛。”夕陽西下,趙香香和老伴正在渭河邊散步。河堤上,婚紗拍照、散步休閑的人絡繹不絕。像這樣的生態景觀建設,在渭河沿岸還有很多。據了解,僅渭水西安南岸已經建成的人工湖達20多個,新形成水面8萬余畝,灞河濕地、幸福濕地等新增綠化面積2.39萬畝,為西安城區居民人均增綠3.52平方米。

2016年初,陝西省委、省政府決定設立渭河生態區,涵養水源、保護水質、恢復生態,對渭河進行系統保護。渭河正變身為橫貫關中的最大生態公園、最美景觀長廊和最長濱河大道。渭河治理,是陝西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作,打出了一套融人文、經濟、生態、旅游、城市於一體的“柔性治水”組合拳。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09日 19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