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開啟尋夢之旅

2018年04月02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桃花源開啟尋夢之旅

桃花源秦谷煙雨樓

春日桃花

桃花源景區一瞥

桃川萬壽宮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千百年來,世人遍尋不見的桃花源,正在敞開。

三月的桃花源宛若花海,萬畝桃林裡132種10萬株桃花正肆意綻放。伴隨著漁女們優美的舞蹈,聆聽著當地漁夫動聽精彩的漁歌,漁夫們撒下迎頭網,開動烏篷船,游客化身武陵漁郎,漫游之旅正式開啟。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十幾艘桃花船劃破靜謐的水面,在詩夢般的場景中蕩漾開來。遠遠望去,夾岸的十裡桃花一片緋紅,新春的嫩綠枝芽也遮擋不住它的美麗多姿。

20多分鐘的“畫中人”意猶未盡,便要舍舟前行,步入桃花洞了。洞壁上閃爍的光芒,撕扯著黑暗,照耀著前行的路。突然,眼前豁然開朗。姹紫嫣紅的桃花,金燦燦的油菜花,在田間肆意盛開。

傳承千年“別有洞天”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常德市境內,地處沅水下游。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省級十大風景名勝區和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57.55平方公裡,分為夷望丹霞、馬石懸棺、桃川古韻、世外桃源、仙境桃源五大景區。其中世外桃源景區為核心景區,面積28.59平方公裡。

桃花源景觀資源豐富,有山巒、岩體、水體、河洲、洞穴、峽谷、天象、生物景觀等8類自然景觀,自然景觀景點53個,其中一級景點35個。最著名的有小桂林之稱的夷望溪、瀟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等奇觀。

桃花源屬“江南古陸”,歷經5次造山運動,升降交替,自然妙造,勝跡天成。東北桃仙嶺景區,雞鳴峪等峽谷兩端豁然開朗,宛若陰陽兩界交通之處。5個景區環拱之中,亦為絕境。其內秀美田園200多公頃,而出口入口均僅三、四十米。唐李白在《奉餞十七翁二十四翁尋桃花源序》中記評:“三十六洞,別為一天”。

桃花源春季絲雨迷濛,煙雲舒卷,各路花仙薈萃,香風馥雨中唯桃花流水稱勝。目前主景區共有桃花品種類型63種,栽培10萬多株,時序桃花群落總花期長達43—45天,唐代詩人王維《桃源行》中“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仍為今日桃花勝狀真實寫照。

據了解,桃花源始建於晉,初興於唐,鼎盛於宋,大毀於元,時興時廢於明清。桃花源在歷史上就是我國四大道教聖地之一,與峨眉、武當、南岳齊名,有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的美譽,融合儺、道、佛、儒等多種文化。千百年來,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有屈原、李白、杜甫、王昌齡、陸游、劉禹錫等名人在此留下詩詞楹聯2500余首。現保存有古建筑群15處,歷代碑文石刻108方,匾額、楹聯107副,文物1700余件,字畫600余幅,民間傳說40余篇。

演出再現《桃花源記》

千古文章,實景重現。3月26日晚,全新升級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桃花源記》在秀麗的秦溪河流劇場精彩上演,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家媒體和游客乘坐扁舟欣賞了演出。

夜幕之下,絢麗多彩的燈光效果將秦溪映襯得美輪美奐,乘船暢游在秦溪之上,天上的明月與繁星清晰可見,與溪畔的樹木交相輝映,不禁讓人恍如隔世。舟行中,垂釣的漁人、放牛的孩童、婀娜多姿的桃花妹、鄉親們的辛勤勞作、聲勢浩大的接親等場景在舞台上一一展現,陶淵明筆下“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生活場景感染了現場的觀眾。

有媒體記者說,《桃花源記》以秦溪為天然舞台,實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巧妙結合,演出極具代表性,極具文化內涵,極具當地特色,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這是一場既包含了自然風光,又包含了人文特色的文化演出精品。”

據悉,《桃花源記》實景演出以河流為媒介、以畫中游的全新浸入式觀演模式,結合自然生態景觀,打造出世界首個“十裡秦溪”河流劇場,生動還原了陶淵明先生筆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世外桃源”,並通過近400名演員真實還原了陶淵明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給觀眾帶來“怡然自樂”的視聽感受,重現千百年華人心中魂牽夢縈的夢幻場景。

今年是《桃花源記》實景演出完整演出季首年,桃花源盛典演藝發展有限公司在去年休演季節,對劇場環境、燈光音響設備、舞美道具等進行了全面升級工作。增加大型燈光設備100余台,增加音效設備重達5噸,硬件設施得到全面提升,移栽花木共計3000余棵,劇場生態環境全方位提升,已將秦溪河流劇場全流域變成最具特色的游船賞花之地。

三年尋夢“世外桃源”

時間回到2014年秋天,常德桃花源景區裡生物頹廢、一片蕭瑟,在旅游業迅猛發展的勁風席卷之下,這裡的許多弊病暴露出來,景區設施建設不完善,游客接待能力滯后,旅游文化氛圍稀薄……振興桃花源,勢在必行。

2015年,桃花源景區依次關閉,進入全面改造升級,桃花源景區“6+1”的重點項目規劃隨即出爐。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桃花源古鎮六大景點,道盡桃花源的形、意、魂,山水實景演出《桃花源記》則猶如點睛之筆,盡顯歷史和現實、秘境和故鄉、夢與真實的錯落回味。

“桃花源不必讓人驚艷山水,隻要有濃濃的底蘊,淡淡的鄉愁,就足以稱道。”

作為桃花源核心景點秦溪板塊的牽頭負責領導,常德文旅投原總經理劉祉言對秦溪上的水草保護點如數家珍。劉祉言介紹,秦溪的開發建設,圍繞《桃花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意境來進行,建設者們一致認為,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態即是最好的呈現。於是,在河道疏浚工作中,所有“水草豐茂”的地點都被重點標識出來,用竹竿圍擋,且在設計行船路線時予以規避。與此同時,秦谷的“良田美池桑竹”,桃花山的繁盛林木……都被一一保留。

“桃花源景區的發展定位早就清晰明了。”桃花源旅游管理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佘斌介紹,桃花源要以傳承中華文脈、鋪就心靈之旅、重現‘世外桃源’的文化視角,突出核心景區開發、文化元素注入、特色品牌塑造和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打造成中國人“心靈的故鄉”。

力推民生“共享紅利”

桃花源核心景區和配套設施的建設樹立起了桃花源“心靈故鄉”的旗幟,而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則將這面旗幟延展得更寬,普惠群眾、拉動經濟發展。“打造全域旅游的新樣本,延伸旅游產業鏈條,擴大產業覆蓋面,帶動更多群眾參與旅游及其關聯產業。”桃花源旅游管理區經濟發展局局長杜群表示,管理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強強聯合互動並進。

首先是30多個交通、市政、服務的基礎配套項目建設。交通項目包括老319國道改線、常吉高速桃花源互通、五柳大橋以及11條城鎮路網、沅江水上游覽線路、黔張常高鐵連接線等﹔基礎服務設施包括澤雲度假酒店、四星級酒店桃花源賓館、酒吧一條街、台灣六合夜市等﹔市政項目包括大型生態停車場、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管道燃氣站、公共汽車站、游船碼頭、郵政服務點、銀行服務點等一應俱全。

“依托景區開發,帶動周邊農村發展鄉村旅游。”杜群介紹,在桃花源鎮成立果桃產業合作社,發展了2000畝的優質果桃、桑葚等採摘基地,開發了花卉基地等﹔引導和扶持全區群眾從事民宿餐飲酒店、綠色有機農業等配套服務產業,僅今年上半年,全區新增酒家、農家樂等業態97家,餐位總數接近2萬個﹔新增賓館、客棧、民宿等59家,住宿床位2500個。

而這個小鎮上的人們,對生活的改變心生感激,對未來無限憧憬。“這幾年給群眾帶來的實惠很多,有幾點最為明顯。”桃花源鎮黨委書記聶大遠數著指頭說,交通改變明顯,高速互通口的建成,城鎮路網的建設,使老百姓出門更方便。“以前到市區要2個小時,現在半小時,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此外,群眾錢袋子鼓起來了。2017年,桃花源旅游管理區GDP總量為17.26億元,增速10.3%,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完成20.9億元,增速20.5%,城鄉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7863萬元、14335萬元,增速分別為8.1%、8.4%。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4月02日 第 11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