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在廣西北部灣

馮麟茜 解亦鴻

2018年04月03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鱟在廣西北部灣

鱟,一種被譽為“活化石”的古老生物,從4億多年前走到現在,正面臨著瀕臨滅絕的命運。目前,中國廣西北部灣正大力採取保護措施,努力留住鱟。

從活化石到瀕危物種

早在原始魚類剛剛問世、恐龍尚未崛起時的數億年前,鱟就生活在地球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地球歷經了滄桑巨變,與它同時代的動物大都進化或者滅絕,但它卻依舊形態如故,變化甚微,因此被稱為“生物活化石”。

日本人把鱟叫做“鎧甲武士”,他們認為鱟是武士靈魂的化身。而鱟的確有如武士一般的“忍術”。首先,鱟體型碩大,這使得它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裡具有天然優勢,不易被其他動物攻擊、蠶食。它拱門形狀的外殼可以承受巨大的壓力,還為它提供了一個偌大的空間來裝載東西。其次,鱟有10隻眼,感官極其敏銳,它在最黑暗的地方都能“看”得見。

最精妙的是,鱟的血液演化出了保護機制:如果鱟的身體受傷,血液中的變形細胞會把細菌凝結,進而殺死它,這也是鱟可以存活如此之久的原因之一,是鱟在數億年的生存繁衍中為自己撐起的保護傘。

但即便如此,如今,從浙江沿海到廣東、福建沿海,鱟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了。大量的工業建設破壞了鱟的棲息環境,相應的生態功能也隨之喪失﹔旅游開發力度不斷加大,沙灘被開發為景區,大量游客涌入,打破了生態平衡﹔養殖產業的發展使得趕海作業人群數量不斷增加,漁具、捕撈方式也越來越先進,鱟的數量越來越少。

許多地方鱟的數量在減少,而灘涂廣闊、生物量巨大而開發速度相對較慢的廣西北部灣,目前成為鱟在中國最后的避難所。

從一己之力到眾志成城

林吳穎作為廣西美境自然北部灣濱海生態系統保護項目的項目經理,自2013年以來,每年都要到北海開展鱟保護方面的宣傳活動。2013年4月,林吳穎和她的團隊首次來到北海“踩點”,將北海列為未來鱟調查的主要調查點之一。每年來,她都會帶著工作人員到灘涂上開展野外調查,撿鱟也是他們工作內容的一部分。

“漁民每次在岸邊整理漁獲時,漁網上的大鱟會被賣掉,小鱟會被順手扔到岸邊或垃圾堆裡。”林吳穎說道。因此,她每年來這裡開展野外調查時,都會在岸邊走一圈,把漁民扔掉的鱟撿起來放歸大海。

這顯然是一個漫長又艱苦的過程。對林吳穎和她的團隊而言,除了身體力行地參與物種多樣性監測和調查解決突發事件外,她們還需要做很多工作來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舉辦大型活動、科普環境保護知識、引導人們進行自然觀察、體驗物種救助行動……除了以此來發動公眾參與外,融合多方力量、形成聯動更是必不可少。

一直以來,沿海地區的人們對海鮮總是情有獨鐘,為了倡導人們保護瀕危動物,2016年8月,廣西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協會發起了“不吃鱟”餐廳消費倡導活動。這次活動中,政府相關部門、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媒體聯合行動,使“一方力量”升華為“多方力量”,累計影響消費者超過10萬人。

有一次,當林吳穎再次來到北海調查、撿鱟時,她驚喜地發現,部分漁民主動加入了撿鱟的行列。更令她欣慰的是,一些漁民在靠岸后,會仔細清理漁網上的鱟,然后把它們放歸大海。

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

除中國鱟外,被人稱為“濕地博物館”的北部灣濱海濕地,還孕育著無數有趣而神秘的濱海濕地動植物,如反嘴鷸、海草床,甚至還有黑臉琵鷺、黑嘴鷗、文昌魚等瀕危野生動物。

2016年7月7日,《廣西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旨在嚴格保護濕地和濕地生物,並明確表明追責范圍。當年10月23日,廣西省北部灣舉辦了首屆賞鷹節。主辦方的目的在於通過吸引更多公眾關注猛禽,讓冠頭嶺上從此槍聲絕跡,帶動居住在這裡的百姓們共同保護野生鳥類。

去年6月起,以“海岸清潔,減少不可降解產品的使用,保護海洋動物”為主旨的一系列海洋公益活動開展,截至去年底,活動累計清潔海灘約15.4萬平方米,清理垃圾約5.62噸,解救鱟31隻。

今年2月14日,廣西省出台《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每個縣至少設立濕地自然保護區一處以上,或設立濕地保護小區兩處以上,並建立保護管理體制,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濕地生態功能不降低。

如今,廣西人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不吃鱟”,主動參與救助,並且積極舉報危害生態的行為﹔參與諸多有意義的保護行動……大家都意識到,生物多樣性是維護生態系統各項功能的關鍵,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4月03日 第 08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