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月牙形石灘使用泡沫漁網攔截垃圾。
河涌保潔員用長火鉗拾撿夾在石塊間的垃圾。
海鷗島位於廣州番禺區石樓鎮東部,為珠江主航道和蓮花山水道所環繞的內河島,每當潮漲潮落或吹東風,大量江河垃圾會順勢漂浮在岸邊或停靠在堤岸岩石上。有市民報料,海鷗島東岸沿線部分區域積聚各類垃圾,河涌保潔員每天都要沿岸進行巡邏,將垃圾撿起放進蛇皮袋中。
近日,記者驅車經海鷗大橋來到海鷗島,沿著蜿蜒鄉道到達東側堤岸,再沿島岸線行駛來到位於江鷗村的海洋垃圾沖積點。當天下午3時許,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海洋垃圾沖積點的南側是小型的月牙形石灘,石灘外圍漂浮著一串包裹著泡沫的漁網帶。仔細一看,漁網帶的外側截攔了不少塑料瓶罐、樹干和水浮蓮等垃圾﹔而該區域長達數公裡的堤岸岩石帶上,數位保潔員彎著身子,用長火鉗拾撿夾在石塊間的垃圾。
此外,緊鄰石灘旁的人行步道上,超過20袋裝滿垃圾的蛇皮袋沿路堆放。“這些都是上午拾撿來的江河垃圾,先集中在一起,稍后再由垃圾車運走。”來自沙北村的河涌保潔員賀蘭(化名)說。
“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收集的垃圾以大型泡沫、塑料制品和水浮蓮等植物為主。”番禺區石樓鎮水務所助理工程師陳錦城說。
這些垃圾從哪裡來?在岸邊作業的賀蘭介紹,蛇皮袋中的垃圾大多從堤岸岩石上撿來或從江面撈起,“潮起潮落后,垃圾就順勢留下﹔如果遇上吹東風,垃圾量會更多,一個上午收拾出十幾袋垃圾也是常態。”
“東側堤岸易積累垃圾與海鷗島所處的位置有關。”陳錦城解釋,海鷗島處於珠江入海口,上游和獅子洋東側的廢物能分別在暴雨和盛行風的作用下來到海鷗島東側,並隨著潮汐現象堆積在堤岸岩石上。此外,由於海鷗島東部有上涌、下涌等多條河流,陳錦城說,在過去,不排除部分沿河而居的村民將一些農業及生活垃圾扔進河涌,廢物隨著水流最終漂到外江。
保潔員分布島岸線各處
上下午巡視並收集垃圾
早在2015年5月,海鷗島就逐步開展環境整治工作。陳錦城舉例,2016年妮妲襲擊后,根據某些區域積聚較多江河廢物的現象,設置5個固定的海洋垃圾沖積點,進行重點打撈和收集垃圾工作。
去年5月,鎮政府組建一支50多人的村民保潔隊,幾乎全年無休收集江河垃圾。“那些泡沫漁網適用在月牙形的石灘,攔截后用小艇統一收集。”賀蘭指了指遠處的“攔截器”說,像她一樣的保潔員分布在島岸線的各處,分上下午巡視並收集沖積在堤岸岩石上的垃圾。
記者發現,就在海洋垃圾沖積點附近,不少游客在垂釣或散步觀光。垂釣的游客告訴記者,他們第一次來海鷗島游玩,發現有不少保潔員在維護江河的衛生狀況,覺得水質應該不錯,就嘗試垂釣,“沒想到十幾分鐘內就釣上來一條魚。”
陳錦城說,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村民的環保衛生意識得到提升,島內河涌垃圾減少。“不過,由於沒法控制外江垃圾的產出源頭,目前日均垃圾收集量仍達15噸。”因此,陳錦城呼吁上下游地區共同協作,減少或避免將生活和產業垃圾排入河涌,改善水質環境。 (葉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