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長江行】蘄艾:一棵小草的助力脫貧“變形計”

2018年05月16日11:09  來源:中國青年網
 
原標題:【美麗中國長江行】蘄艾:一棵小草的助力脫貧“變形計”

清晨,60多歲的王江和習慣性地來到自家的蘄艾地,彎下身子拔草,忙得不亦樂乎。

王江和是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管窯鎮管涼村的一位農民,也是當地“脫貧攻堅戰”中的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

“八分艾地,端午前后就可以收割第一茬艾葉,至少可以賣2000元以上!”王江和樂滋滋地說。

在蘄春,和王江和一樣種植蘄艾的農戶已達4萬多人,全縣蘄艾種植面積達16萬畝以上,帶動周邊的浠水、武穴、羅田等幾個縣市種植蘄艾10萬畝以上。

據統計,截至2017年末,當地參與蘄艾全產業鏈開發的注冊工商企業已達1100余家,蘄艾產業年產值每年以10億元速度遞增,助推當地醫藥產值跨過100億元關口。

昔日一株隨處可見的艾草,如今已經變為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神仙草”。

黃岡市蘄春縣紅門樓蘄艾種植基地,全村蘄艾連片種植面積已達6000多畝。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喆 攝

曾經的尷尬:千年“藥都”光環漸退

地處大別山的蘄春縣,是“藥聖”李時珍的故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1892中藥物,見諸當地的就有700余種。因為獨特的中醫藥文化熏陶,自古以來,這裡的百姓就有種藥、採藥、制藥、賣藥的習慣。

古城蘄州,更是一座有著千年底蘊的“藥都”。早在宋元明清時期,這裡就是長江中下游中藥材集散地。南宋詩人陸游曾到訪蘄州,留下“四十裡長街,藥鋪繁錯,商賈雲集,蜀舟泊岸者眾”的經典記憶。

山有王氣,水有靈氣,城有故事,發展有潛力。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蘄春縣重點發掘李時珍人文品牌,著力打造“中國藥都”,嘗試大規模種植各類道地藥材,試圖以品種、數量取勝。不間斷舉辦各類藥材交易活動,嘗試提振對外知名度,聚焦世界的目光。

截至2017年,蘄春縣已連續舉辦過27屆李時珍中藥材交易會,擁有了全國17家中藥材大市場。

然而,歷經20多年的蹣跚前行,蘄春縣的中藥材產業發展依然比較尷尬:藥材種類雖多,但沒有一種在國內領先;出自蘄春當地的夏枯草、薏米仁、藥用梔子、金銀花、銀杏等道地藥材產量並未在業內佔有一席之地。

市場行情的波動,屢屢給當地的傳統中藥材種植帶來嚴峻挑戰。

2009年,在每公斤金銀花收購價達到360元左右時,當地藥農大量種植金銀花,面積一度超過2萬余畝。后來,金銀花的收購價格卻跌到了每公斤幾元錢。

那一幕,當地藥材專業村之一的株林鎮石板岩村黨支部書記張繼興仍記憶猶新。

“金銀花的開花期隻有一周左右,當時金銀花的售價甚至抵不上藥農採摘的人工錢,不少藥農望花興嘆,干脆就不去採摘了。”張繼興回憶。

現年56歲的藥農高應生種藥已經有近十年歷史。

當年在金銀花市場收購價格暴漲之時,他拿出在廣東打工20年積攢的全部積蓄,回到家鄉漕河鎮黃婆坳村盤下一片荒山,准備大干一番。

誰曾想,待到他種的金銀花大量上市時,干花的收購價卻跌到了50元一斤。

著急的老高一夜白頭。

不僅僅是高應生,當地大量的藥農也是談“藥”色變。

原來,當地最大的醫藥加工企業——李時珍醫藥集團年可消化夏枯草4萬噸以上,可帶動近10萬畝夏枯草的收購。但最終因為本地藥農不願參與夏枯草的種植,企業不得不增加運輸成本,從四川收購這種原料藥材。

除了藥農,在藥市從事藥材經營的商鋪業主,亦在艱難度日。最紅火時期經銷中藥材的商戶多達400多戶,低谷時僅剩17戶。

千年藥都,光環漸退。

蘄艾產品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緊張作業。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喆 攝

華麗轉身:從一棵草開始

蘄春有“四寶”,分別是蘄艾、蘄竹、蘄蛇、蘄龜。名列榜首的蘄艾,其實是當地野外一種常見的艾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給予艾草很高的評價,“(艾葉)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

千百年來,除了在端午時節採艾,用艾洗澡之外,蘄春人對艾草的運用,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直到2010年,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藥都”和同樣被稱作“藥都”的韓國堤川市結為友好城市。在堤川市市政府大廳內,蘄春的到訪者看到,四周展廳裡都是各種各樣的中藥材標本,饋贈友人的禮物是一盒精美包裝的中藥材。

兩城相互之間的訪問,讓蘄春人有了意外的收獲。為何堤川市能把中藥材做到極致,而我們就隻能在原地踏步呢?

而就在此時,當地一批企業家們,也巧合地發現了蘄艾所蘊含的獨特價值。“蘄艾”成了整個蘄春振興中醫藥產業的當家藥材品種。

很快,一個“養生蘄春,從艾出發”的大健康產業構思精彩出爐。

當地政府建立藥材種植獎勵基金,從鼓勵藥農種植蘄艾入手,農戶每種植一畝蘄艾,就可獲得100元獎勵。而參與蘄艾種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畝獎勵標准則高達400元。同時,政府每年拿出6000萬元,建立“孵化基金”,採取貼息方式扶持相關企業,鼓勵蘄艾加工、銷售、研發企業壯大。

當地一批涉艾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建設起來。大量企業直接走向田間地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形成種植蘄艾、加工蘄艾、銷售艾制品、產品研發的一條龍、全產業鏈格局。截至2017年末,全縣工商注冊涉艾企業達到1100余家。

同時蘄春聯合淘寶、天貓等互聯網銷售平台,為蘄艾產品外銷搭建起快速通道。截至2017年末,全縣從事蘄艾電商的業主超過2000家。全國50多家物流配送企業在蘄春設立分支機構,幾年時間,蘄春一躍成為阿裡巴巴“全國電商十強縣市”。

除了傳統的艾灸產品,當地企業還自主研發生產了包括蘄艾面膜、蘄艾蒸汽眼罩蘄艾坐墊等在內的多種蘄艾產品。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喆 攝

精彩蝶變:獨領風騷一片葉

2018年2月22日,黃岡市人民政府發出通知,要求舉全市之力,力爭到2020年,全市蘄艾種植面積突破40萬畝。

500年前的李時珍,歷經30年寒暑編撰而成的《本草綱目》,讓世人知道了中醫、本草的精髓。

時至今日,因為“蘄艾”這棵小草,蘄春再一次觸摸國人追求健康養生的脈動。

近幾年來,為突破性發展蘄艾產業,蘄春連續打出系列“組合拳”。

實施“蒲公英計劃”。在艾灸培訓領域,當地採取政府補貼、免費培訓的方式,面向全國各地培養了2萬多名艾灸師,其中有三分之二活躍在全國各地的艾灸館、康療館。他們在為全國消費者提供灸療服務的同時,也成為道地藥材——蘄艾的忠實推廣者。

策劃“扶貧牽手行動”。2014年以來,蘄春把推廣蘄艾種植與推動精准扶貧戰略有機融合,通過引導貧困戶參與蘄艾種植,累計助力2萬多戶實現脫貧致富。2017年初,由李時珍醫藥集團、農業銀行蘄春支行聯合發起的“藥谷領頭雁計劃”順利啟動。通過實行小額貸款幫扶的舉措,一次性帶動1.3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蘄艾產業,每戶實現年增收8000元以上。

推動“走出去戰略”。2015年,在當地政府的倡導下,由眾多涉艾企業聯合籌建的“蘄艾產業協會”應運而生。2015年6月,第一屆李時珍蘄艾健康文化節隆重舉行,三天的時間裡,當地300多家涉艾企業踴躍參展。2016年5月,第二屆文化節如期舉行,國內500多家涉艾企業參展。2017年5月,第三屆文化節再度登場,參展的涉艾企業已達近千家。2017年11月,當地組織300多家涉艾企業進軍武漢市國際博覽中心,舉辦首屆國際艾灸養生博覽會,三天時間吸納近20萬人參觀。

啟動“智庫聯姻工程”。當地政府積極鼓勵涉艾企業與大中院校牽手,合作開發蘄艾產品。廣州中山醫科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江西中醫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一批名校紛紛與蘄春合作,研發新產品,推廣新技術。2017年5月,有著“北針南灸”之美譽的江西中醫藥大學“熱敏灸”創始人陳日新教授在蘄春李時珍中醫院設立的熱敏灸分院正式對外運營。

一棵小草,一片艾葉,不僅重新點燃了蘄春做大做強中醫藥事業的信心和決心,更讓蘄春積極推進的大健康產業找到了載體和舞台。 (劉喆)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