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南海甘泉海台首次發現冷水珊瑚群

2018年05月17日08:19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我國在南海甘泉海台 首次發現冷水珊瑚群

  南海甘泉海台的冷水珊瑚群 新華社發

  正在執行我國“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任務的科學家,乘坐我國自主研制的4500米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在南海甘泉海台首次發現冷水珊瑚群,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據“探索一號”科考船西沙深潛航次首席科學家李江濤介紹,該航次第一階段是探測西沙海域深處的碳酸鹽台地,推測是沉沒的古老珊瑚礁,甘泉海台就是其中一個。甘泉海台在海下呈階梯狀分布,大體呈北東-南西向,最高頂面距離海面700米左右。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分別在甘泉海台的西南角和東北角進行了4次下潛。

  考察發現,甘泉海台的碳酸鹽台地被大量黑色結殼覆蓋,不同於夏威夷、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的現代珊瑚礁區。在海台腳下的玄武岩基底上,科學家意外發現了冷水珊瑚群,在海台邊緣還發現了活動的冷泉。以大量冷水珊瑚與海綿為主要優勢類群組成的生態系統,在南海海區尚屬首次發現﹔活動冷泉的發現,在西沙海區亦屬首次。

  正在“探索一號”科考船參加西沙深潛航次的“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院士說,此次科考發現特別有趣的是冷水珊瑚。冷水珊瑚在大西洋深水區,可以堆積成“礁”,因為生長極其緩慢,有“最高壽動物”的美名。因其鈣質的干莖具有年輪狀的“生長紋”,可以為幾千年來海水溫度變化提供高分辨率記錄,對於中層海水古海洋學來說,是不可替代的珍貴研究材料。這次深潛在南海首次發現的冷水珊瑚相當密集,不但豐富了南海深海生態系統的研究,而且為南海中層水演變的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探索一號”科考船5月11日從三亞起航,來到南海西沙目標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部計劃”重大研究計劃的西沙深潛航次任務。該航次共有60名科考隊員參加,來自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同濟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14個單位。 (張建鬆)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