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向東,沿長江而下約70公裡就是長壽區。過去坐船從重慶到長壽,順江而下要1天﹔而從長壽到重慶,逆江而上要3天的時間。
長壽經濟開發區應急指揮中心,正在對轄區企業的安全生產的情況進行監控。
如今有了高速公路,這段路程已經縮短到1小時20分鐘。而灘多險阻的長江上游,在新世紀初三峽大壩蓄水后,猛然成長為萬噸級航運通道。
而流經長壽的另一條古老的河流,也因水利改換了模樣。這就是長江北岸的支流龍溪河。
1956年10月,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建成,攔河壩擋住奔騰的河水,形成了一個約60多平方公裡的水庫——獅子灘水庫,又稱長壽湖。
獅子灘水庫(長壽湖)。攝影/陳勇
南下的河水在這裡停下腳步,吞噬掉9300多戶人家的棲息地,膨脹為一望無際的人工湖。就像那首《水調歌頭游泳》裡描述的,“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川東重工業基地
長壽被稱作重慶的東門戶,東、西、南面均瀕臨長江,轄域水系豐富,長江北岸的大竹縣、梁平縣(現梁平區)以及長江沿岸豐都、忠縣貨運客運,都要取道長壽。
解放以前,長壽的經濟一直以農業和傳統手工業為主,人們的生活被長江和它上面川流不止的慢船擺布著。
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內遷至重慶,給長壽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國民政府內遷前,已發現長壽灘涂密集,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開始在長壽縣城桃花溪以及北部龍溪河進行查勘,並計劃興建水電站。1941年桃花溪發電廠建成發電﹔1944年,龍溪河下硐水力發電廠建成。
長壽城內桃花河清漂。攝影/張異
隨后,國民政府和民族資本家利用水利之便,開始在長壽大規模興建工業,包括生產氯酸鉀、鉀銅炸藥的第二十六兵工廠、火柴原料公司、冶金業的電煉廠、電熔廠、電化廠等等。
1945年,長壽工業達到極盛,擁有產業工人超過3000人。長江沿岸,星羅密布各種化工、機械企業,使長壽被稱作“川東工業之母”。
長壽區與桃花河。攝影/謝智強
西南第一人工湖
新中國成立以后,重慶的建設步伐加快,電力吃緊,決定大力開發長壽水電資源。1956年10月,新中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制造,自己安裝的水電站——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建成發電。
由此形成的水庫,也成為西南第一個人工湖——長壽湖。長壽湖面積廣闊,擁有100多個小島,可耕地數千畝,在上世紀50年代末,被規劃為長壽湖農場,遍植果樹,養魚增收。
據長壽縣的老人回憶,上世紀60、70年代長壽湖飛禽極多,“野鴨多得能夠吼下來”,即人們齊聲大吼,就能讓野鴨受驚落入湖中,被人撿走。即使在困難時期,長壽湖島上仍然有野味,農場的一位書記走在田坎上,竟能一腳踩隻野兔,帶回食堂給大家打牙祭。
但上世紀90年代以后,漁民開始在長壽湖使用網箱、撒化肥養魚,加上大規模旅游開發、工業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長壽湖以及龍溪河生態急劇惡化。
與此同時,不只是長江支流,長江干流也在近一個世紀的經濟開發中,傷痕累累。
還貌綠水青山
1999年,據《中國環境報》的報道,長壽龍溪河上游兩岸工業生活排污,造成河水污染嚴重,成了“六彩河”。
龍溪河下游的長壽湖也不能幸免。為使魚快速生長,養殖戶直接在湖中撒化肥,令藻類瘋長,水體嚴重污染。
長壽經濟開發區,中法合資的污水處理廠
為了遏制長壽湖和龍溪河水體進一步惡化,長壽和龍溪河上游墊江等地開始聯合治理河流污染問題。長壽湖的治理也開始了,湖中網箱網欄被要求拆除,受到養殖戶的抵制,長壽領導班子組織專門小組,努力數年,才將問題攻克。
2008年以后,長壽湖和龍溪河的水質漸有起色。對長壽政府來說,更大的挑戰還在前方。
川東、渝東地區天然氣儲量極豐。上世紀中葉以來,天然氣的大量開採,使得化工成為川江地區第一大產業。
基於運輸、取水、排放等方面的考慮,化工企業通常都設在長江邊,長壽與上游的瀘州、下游的涪陵、萬州都建立了化工園區,加之長江下游的化工企業,使長江一度成為了“石化走廊”。
2010年,長壽申報國家級化工園,將企業集中到了長壽西南角的老工業區——朱家鎮。因為這裡是下風區,和主城區有山丘作為天然隔離帶。
為了控污,園區修建了1家大型危廢處理填埋廠和2家集中污水處理廠,並從歐洲引進了處污技術。據污水處理廠的負責人介紹,經過處理的污水能達到1級A水平。 (何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