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林海今勝昔

吳 勇

2018年05月22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原標題:蒼茫林海今勝昔

位於大興安嶺地區的內蒙古根河市。

林祖賢攝

茂密的森林

孫德勇(右)和杜永武在林間進行日常巡護。

本報記者 吳 勇攝

曾經繁忙的貯木場已被閑置。

本報記者 吳 勇攝

每當清晨的陽光播撒大地的時候,一位老人便准時來到住處附近的電視塔山前,深情地注視著山上一片片綠色的鬆林。他叫孫朝省,現年74歲,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根河林業局退休職工,他的一家四輩人都是林業職工。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使新時代林業人的主要任務從砍樹變成了護林。像林區千百個家庭一樣,孫朝省一家人見証了蒼茫林海重新披上翠綠底色的歷史變遷。

一、半世紀採伐現危機

散步回來,孫朝省走到窗前向外望去,一條窄窄的馬路對面,就是父親曾經工作了幾十年的貯木場。

1956年,孫朝省的父親孫殿聚從山東老家來到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成為根河林業局第一代林業工人,他也是老孫家第一輩林業職工。那年,根河林業局剛剛建立第2個年頭,正是林業生產熱火朝天的年代。隨后,成年的孫朝省也從老家來到內蒙古,成為上央格氣林場108小工隊一名普通的林業工人。幾十年過去了,依然鄉音未改的孫朝省回憶道:“那個時候,林業人腦子裡隻有一件事兒,就是完成生產採伐任務。”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生態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裡,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木材採伐曾是整個內蒙古的經濟支柱。

1992年,孫朝省的大兒子孫德勇參加工作,父子倆在同一個林場的不同伐木小工隊。后來,兩個女兒也相繼成為林業工人。彼時,經過幾十年的採伐,木材生產的輝煌時代幾近尾聲,大自然已經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亮出了黃牌。

“那些年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採伐任務一年比一年少,林業工人的績效工資是按照採伐量計算的,隨之而來的是收入越來越低。”孫德勇說。

二、“天保”讓山林煥新顏

直到1997年孫朝省退休,大興安嶺林區依然以木材生產為主業。為緩解木材資源危困,1998年天保工程開始實施。這時,已經參加工作的孫德勇經歷了由以往的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

2014年,當上209工隊隊長已2年的孫德勇沒有活兒干了,他主動申請轉到森林管護站當一名普通的護林員。讓他感到意外的是,不伐木了,他的收入卻逐年增加。“像孫德勇一樣的職工,收入之所以能夠不降反升,主要得益於天保工程。正是因為國家以戰略性眼光實施的天保工程投入了大筆資金,才沒讓林業職工受凍挨餓。”根河林業局組織部部長劉順起告訴記者。

也是在2014這一年,孫朝省的外孫李永清大學畢業后考入林業局工作。在林區出生的李永清聽著伐木的油鋸聲長大,待他進入林業系統,林業局的職能又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父輩參加工作時都是從伐木工干起,但李永清的第一個工作崗位是下央格氣林場當護林員。

現任根河林業局副局長的於海俊,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首屈一指的林業專家之一,他曾全程參與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的調查、數據匯總、指標確定和編制過程。他說,林業職能的轉變正是始於1998年天保工程的實施。

“天保工程的目的是對木材生產進行大幅度調減,我們當時確定的是‘兩林三劃分’。‘兩林’就是按照生態的脆弱程度,把林區分為公益林和生態林。‘三劃分’就是進行分類區劃、分類指導和分類施策。”時任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規劃設計室主任的於海俊幾乎走遍了林區的每一個角落,他回憶,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也是林區不斷進行抉擇的痛苦過程——不僅要達到調減木材產量的目的,還要兼顧森林資源管理、林下資源開發利用商品林建設、富余人員分流安置、企業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天保工程資金投入估算和效益分析等等一系列問題。

20年來,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林區生態和民生建設啃下了一塊又一塊難啃的骨頭。森林資源的質量和生態功能不但得以大幅度提升,還最大限度地發揮和維護了呼倫貝爾草原、東北糧食生產區生態安全作用。

據統計,天保工程一期國家累計投資1186億元,使林區成功度過艱難時期。職工盡管還是低收入,但實現了廣就業、保穩定的安定局面。同時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森林面積和蓄積實現了穩定性增長,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2013年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通過天保工程森林資源管護、中幼齡林撫育和后備資源培育,1998-2013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面積淨增89.92萬公頃,達到826.85萬公頃﹔森林蓄積淨增2.12億萬立方米,達到8.52億立方米﹔單位蓄積量淨增17.94立方米,達到每公頃104.74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增加8.3%,達到77.44%。天保工程實施第20個年頭,記者走進這片山林,看到的是林區生態、林業職工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歷史性轉變。

三、將“碳庫”變“錢庫”

從根河市出發,進山29公裡來到上央格氣林場管護站,沿途的蜿蜒山路、蒼勁的林木、起伏的遠山,構成一幅蒼勁壯美的畫卷。如今,林業職工的主要工作是巡護。“這個季節除了防止盜伐樹木,就是預防火情,工作和過去相比輕鬆了許多。”孫德勇邊走邊告訴記者,“過去,冬季是林區最主要的生產季節。這些年伐了那麼多樹,如今也該回報森林了。”

2017年2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標志著內蒙古大興安嶺國有林區改革,開啟了生態保護建設的新征程。隨著天保工程二期的實施,“旅游+”戰略將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旅游從局部推向全局。著力打造的林區三大旅游板塊和精品環線,實現了高標准規劃、高規格建設、高效能服務。森林資源有償使用試點改革,加快自然資源確權登記,以林權証范圍內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為基礎,探索出了森林景觀、林下資源和基礎設施有償使用、參股合作等新途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林下經濟戶由“鬆散型”向“聯合型”轉變。天保工程作為林區改革的堅強后盾,讓轉型的林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2017年12月18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綽爾林業局完成了首筆金額為40萬元的林業碳匯項目交易。今年1月18日,綽爾林業局再次出售了金額為80萬元的碳匯權益。一個月內碳匯交易額突破百萬元,林區從昔日的木材採伐到如今的“向呼吸要效益”。“過去我們把森林看做是金蛋,如今我們把森林看做是會生金蛋的雞。從我這一代人開始,保護好這片山林,未來一定能收獲金山銀山。新生長的林木是一個巨大的儲碳庫,未來還需要不斷創新,將‘碳庫’變成‘錢庫’。”李永清對未來充滿期待。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據百度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5月22日 第 08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