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猇亭六泉湖廣場。通訊員 楊青 攝
如今的猇亭,以“綠”為綱,一種全新的長江生態治理、岸線復綠行動,如大幕正在徐徐開啟。化工轉型、碼頭整治等一系列重要舉措,將助力一座工業新城實現完美的綠色嬗變。
踏進宜昌市猇亭區,這座宜昌老牌工業重鎮,竟變得如此秀美,儼然一幅寫意山水畫,綠色是這幅畫卷最濃郁的底色。“猇亭綠”背后,是市場力量引導,倒逼企業環保轉型,實現節能減排、生態修復、城鄉復綠,讓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互融互促。
轉型升級
讓世界嘗嘗“宜昌味道”
化工企業興發集團成為可口可樂和雀巢供應商,公司生產的食品級磷酸鹽,讓世界品嘗“宜昌味道”。這樣的故事,在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上演。
隨著猇亭劃入化工產業限制區域,轉型升級中,能否實現綠色經濟效益,考量的是企業的綜合能力。例如,面對污水處理費大幅上漲,興發集團從廢水中提煉焦磷酸鈉,上馬年處理廢水5.4萬噸項目,年產1.75萬噸焦磷酸鈉,減少污水排放,降低企業成本。
興發集團宜昌新材料產業園是猇亭推動企業轉型、培育綠色產業的縮影。目前,猇亭區對傳統化工企業實施“一企一策”,推動轉型升級。同時,推動廣汽傳祺汽車、南玻1GW硅片、三峽制藥項目進程,啟動國電眾恆、亞元科技、中基天谷、力佳科技、奧馬電子等一批技改項目,推動華環迪拉(宜昌)、歐達機電、龍獅電纜等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生態修復
激活“放錯”的資源
猇亭區雲池街桃子沖村,過去露天存放的大型化工企業磷石膏渣場,目前已被黏土覆蓋,並進行綠植穩固。“減少粉塵污染只是治標,最終要根治。”猇亭區環保局局長朱波濤說,“沒有無用的廢渣,隻有放錯地方的寶貝。”經石灰乳中和、煅燒、再結晶,磷石膏完成從工業廢渣到建筑材料的轉變。宜化集團建成年消化86萬噸磷石膏的綜合利用生產線,用於生產超細微粉和水泥緩凝劑。
利用市場手段治理三廢,這是猇亭生態修復治理的新嘗試。循環經濟園還有一大批企業對磷石膏、電石渣、粉煤灰、廢酸、廢鹼、廢液等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宜昌華能環保科技公司投資3000萬元,利用排放的電石渣、鹽酸等廢棄物生產淨化劑和鋇鹽,每年消耗廢鹽酸8萬噸。富田肥業公司年利用工業廢酸8000噸、安琪廢糖稀2000噸,形成年產5萬噸過磷酸鈣和5萬噸有機-無機復混肥生產能力。升華新能源公司可年處置5萬噸廢礦物油。楚潤新型建材公司年利用粉煤灰10萬噸、電石渣2萬噸、磷石膏6萬噸。湖北理工超細微粉項目可處置消耗磷石膏15萬噸、礦渣20萬噸、粉煤灰5萬噸……
朱波濤表示,目前還需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和獎懲制度,實現環境負擔“零增加”,消化已有的廢渣堆場,實現還清復綠、生態補償。
城鄉復綠
治污美化“互補”
猇亭區農林水局局長黃偉說,從沿江生態走廊到善溪湖濕地公園,猇亭把景觀美化與生態環境治理結合,用於污水淨化的生態濕地,1700米的生態河道種滿睡蓮、荷花、美人蕉等。該區工業、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后,達到三類水質標准,排到花田河道,經植物淨化,水質達到二類標准。淨化后中水經濟價值逐漸顯現,華潤電力公司原本從長江抽水用於冷凝循環用水,現在改用花田河道淨化水,年節約用水成本百萬元。
去年以來,猇亭圍繞“興業宜居生態工業新城”目標,按照道路沿線空地綠化、沿江岸線綠化、機關事業單位綠化、企業廠區綠化、城市社區綠化、鄉村綠化六線並進,打造六泉湖森林公園、織布街臨江綠道、三峽奇石文化游園等生態景觀節點,推進全域綠化。
如今,猇亭人均綠化面積18平方米,森林覆蓋率38.52%、城區綠化率45.6%、城區綠地面積1140萬平方米,實現經濟價值與環保生態並舉的綠色轉型之路。(湖北日報 張樂克 通訊員 譚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