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証實

2018年07月09日08:18  來源:長江日報
 
原標題:白鰭豚野外滅絕至今無法証實

  長江安徽銅陵至蕪湖段高度疑似白鰭豚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企業攝影家自然基金提供 焦少文 攝

  武漢東湖之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有一座白鰭豚館。雖然館名中有“白鰭豚”3個字,但館內的白鰭豚僅以標本形式展出。

  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生活在長江中下游與洞庭湖、鄱陽湖內,被譽為“長江女神”。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對它的描述是“江中多有之”,現在卻處於“功能性滅絕”。

  1980年1月12日,白鰭豚淇淇來到武漢。此后22年裡,淇淇一直生活在武漢,直到2002年7月14日因高齡永遠離去。淇淇離開,場館還在,但“后繼無”。

  武漢與白鰭豚淇淇結下特殊情緣

  歷史清晰地記錄了武漢與白鰭豚的特殊情緣。

  1992年,白鰭豚被選為在武漢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吉祥物﹔

  1993年,白鰭豚被選為武漢國際橫渡長江節吉祥物﹔

  1996年,我國第一個以水生動物為保護對象的基金會——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2000年,白鰭豚被選為中國武漢國際機電產品博覽會吉祥物﹔

  2006年,白鰭豚當選在武漢舉行的第九屆世界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吉祥物﹔

  2007年,白鰭豚當選在武漢舉行的第六屆全國城市運動會吉祥物。

  據統計,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白豚形象多次登上郵票、紀念幣,並多次當選體育賽事吉祥物。直到現在,很多市民都認為,武漢的吉祥物就應該是白鰭豚。

  今年6月2日,中央電視台《朗讀者》節目中,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劉仁俊講述了他與白鰭豚淇淇的故事。

  1980年1月11日,2歲淇淇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水域被湖南城陵磯漁民捕獲。當晚8時,劉仁俊接到從城陵磯水產收購站打來的長途電話后,借了一輛破舊吉普車,與同事冒著風雪趕去。看到被麻繩拖在船尾、傷痕累累的白鰭豚時,劉仁俊十分心疼,連夜將其運回中科院水生所。

  “它很聰明,不高興時會朝我噴水,有一次差點咬到我,看見是我,馬上鬆開了”。從1980年1月12日下午5時至2002年7月14日上午8時,在武漢面積200平方米的池子裡,淇淇生活了22年多。劉仁俊和同事們用人類對動物最體貼的關懷來溫暖和關愛這頭雄性白鰭豚。

  22年裡,通過對淇淇的飼養,我國科研人員取得了一批成果,使得我國淡水鯨類研究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曾經科考38天未見白鰭豚

  今年4月,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科組組長王丁研究員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供的照片,來源於今年45歲的焦少文。

  作為一名曾在西藏服役的老兵,焦少文退伍后成了生態攝影師,擅長拍鳥。今年春天,他在長江安徽銅陵至蕪湖段參加了一次民間考察活動。

  焦少文記得,4月16日和17日,同行成員中有人稱,看到疑似白鰭豚的生物,最近距離80米左右,但沒有來得及拍下照片。

  “4月18日下午1時55分11秒左右,我的正前方500米左右有3頭江豚。離這3頭江豚左后方50米至60米的地方,有一個高度疑似白鰭豚出水的畫面。當時,我能肯定它不是江豚,因為顏色有明顯區別。”焦少文說,“當這一動物第二次出水時,我拍下了照片。”

  對長江的大大小小考察活動每年都會進行,考察者或類似焦少文這樣的民間志願者,或來自中科院水生所這樣的專業機構,目的都是為了保護長江。

  白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也源於2006年在農業部領導下、中科院水生所組織的一次長達38天的考察活動。那次考察活動有來自7個國家的專家參加,王丁是總指揮。專家們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經過38天尋找,仍然沒能發現白鰭豚的蹤影。2006年底,科考船結束考察活動,在武漢港靠岸。面對媒體記者,王丁心情沉重地表示,此次沒能搜尋到白鰭豚,即使不能說明白鰭豚野外滅絕,也足以印証長江中白鰭豚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

  根據此次考察活動的結果,2007年,英國學術期刊《皇家協會生物信箋》發表報告,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重要原因是人為因素

  2012年、2017年,在農業部領導下,中科院水生所均組織過包括對白鰭豚、江豚等長江生態環境指示性動物調研的全范圍考察活動,每年也會組織多次小范圍考察活動。遺憾的是,均未發現白鰭豚。

  在民間,有志願者、漁民都曾聲稱見到白鰭豚。但是,在所拍攝的照片與視頻資料中,因為清晰度等種種原因都無法証實白鰭豚的存在。

  從“江中多有之”變成如今“功能性滅絕”,重要原因是人為因素:

  過度捕撈致使白豚得不到充足食物﹔

  人類對長江的過度開發、涉水工程,使白鰭豚棲息地遭到破壞﹔

  工業污染危及白豚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

  長江航運繁忙,船隻噪音污染影響白鰭豚聲吶系統,螺旋槳直接帶來致命傷害﹔

  違規漁業活動造成白鰭豚意外死亡。

  尋找白鰭豚真意在保護長江

  王丁表示,對白鰭豚的關注,不僅僅在於確認一個物種是否存在,而是以考察、保護白鰭豚為契機,調研長江,保護長江。

  近年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屢次動議將白鰭豚定義為“野外滅絕”,其目的在於客觀反映白鰭豚的真實情況,同時警示人類。

  “如果有一天証實白鰭豚野外滅絕了,我們就不保護長江了嗎?相反,我們更應該保護長江,因為保護長江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王丁說,“長江大保護,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白鰭豚、江豚等珍稀物種,更重要的是長江生物多樣性乃至整條長江。”

  1978年,中科院水生所成立白豚研究組。1982年,王丁加入研究組,從事白鰭豚、江豚和其他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的行為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經歷了36個春秋。

  王丁和他的同事們還將繼續研究長江、保護長江。他說:“近年來,長江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殖保護都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長江大保護理念深入人心,隻要我們一起努力,長江一定會恢復昔日的面貌。”

  在安徽蕪湖等地,還有許許多多科研機構、環保組織的成員,年復一年地握著相機,聚精會神地通過鏡頭觀察水面上的每一個動靜,生怕錯過“長江女神”的倩影。

  長江日報記者姚傳龍 實習生周子勵

(責編:馮粒、袁勃)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