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破解交通瓶頸,綠水青山帶來更多財富

貴州:交通暢,生態寶藏更好挖

張 帆 王俊嶺 程 晨

2018年07月26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交通暢,生態寶藏更好挖

貴州是長江上游流域的重要省份,崇山峻嶺在帶給其優美自然風景的同時,也將一個個村落阻隔在大山深處。在此情況下,發展理念和策略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可能進入“犧牲資源環境謀增長”的怪圈。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貴州從何著力?記者沿長江採訪時看到,當地補上“交通”這一短板,搭乘“長江經濟帶”的東風,大力發展以長江水系為基礎的生態旅游觀光產業,讓山水更美、百姓更富。

綠水青山是個寶

提起貴州,很多人都會想到著名的“國酒茅台”。茅台酒廠緊鄰的赤水河,是長江的重要支流,醞釀了茅台、郎酒、瀘州老窖、習酒等數十種蜚聲中外的美酒,也被譽為“美酒河”。

“拜赤水河良好的生態所賜,茅台從小作坊起步,成長為今天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品牌。”談及茅台酒的“發家史”,貴州茅台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保芳說。正所謂“好水釀好酒”,在茅台鎮人的眼中,赤水河的綠水青山,就是當地白酒產業的“法寶”。

如今,赤水河沿線的人們一心一意守護著當地水系和生態。茅台集團近年耗資近10億元啟動了循環經濟園區建設,將酒糟等廢棄物作為原料,經生態處理后實現資源循環和能量的多級利用。

美酒與美景並存的地方,往往也是游人們趨之若鹜之處。為了讓更多沿河百姓分享生態保護的紅利,當地投資40億元,以茅台鎮為起點,打造了全長160.93公裡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線12座驛站依景而建,綠道蜿蜒美麗,同時提供自行車租賃服務。

“赤水沿河公路將茅台醬酒古鎮、四渡赤水遺址、土城鳛部古鎮等旅游資源鏈接起來,吸引力大大提升。2017年,公路承接游客35萬人次,2018年上半年客流量突破20萬人次。前來騎行觀光游客的休息、住宿、餐飲等需求,也帶動了赤水河沿江地區民眾的就業增收。現在,我們的海外營銷中心已經開到了法國巴黎。”遵義文旅集團副總經理李廷娟對記者說。

路修好了商機多

數據顯示,目前貴州全省公路總裡程超過18萬公裡,高速公路通車總裡程超過5800公裡,成為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的省份。水運方面,貴州2017年底內河航道達3664公裡,其中四級航道851公裡。這些,加速夯實著旅游經濟發展的基礎。

遠處山戀起伏,近看茶樹青蔥。遠山與近景之間那一抹斑斕,便是貴州省湄潭縣金花村的“七彩部落”。據了解,“七彩部落”這個名字是村民們后來改的,因為這裡70余戶人家都集中發展起了特色旅游業。

金花村村民陳星福告訴記者,作為長江的重要支流,湄江是流經湄潭縣的“母親河”。在湄江的滋潤下,這裡植被茂盛,林木資源豐富。在上世紀80年代,當地村民因交通不便,很難直接購買到足夠的煤和電。很多人紛紛上山伐木砍柴。

“在‘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帶動下,我們縣裡交通基礎設施加速完善,制約物資短缺的障礙被打破,大家不再砍樹了,也更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理兒。”陳星福說,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金花村結合自身盛產茶葉這一特色發展起了生態旅游。現在,村民們通過土地入股景區建設變成了“股東”﹔通過在景區經營餐飲住宿等小店當上了“老板”﹔通過為游客展示傳統農耕文化成為了“演員”,收入逐年提高。

陳星福介紹,到2017年,金花村“七彩部落”村民們的人均年收入提高到3.2萬元。自己家由於經營得當,家庭人均年收入更是達到5萬元。

算清總賬底氣足

大道已出省,黔路不再難。如今,貴州正馬不停蹄地搶抓機遇,進一步發揮交通要道的最大價值。

在川黔交界,蓉遵高速是貴州遵義通往外界的重要交通動脈。位於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不遠處的旺隆服務區就守候在這條高速公路的一側。記者在旺隆服務區發現,盡管面積並不大,但服務區管理者將特色簡餐、簡約客房、黔貨專賣、母嬰休息等功能融入其中,讓往返附近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等景區的游客可以便捷地獲得“一站式服務”。

江美了,路順了,人多了,旅游日益興旺。未來,我們還將在服務區加入微縮景觀介紹和智能購票服務,方便更多人來此重溫紅色歷史、領略長江之美。”貴州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員工羅池昊說。

對於祖祖輩輩沿江而居的居民來說,交通的發達與旅游的興旺無形之中也改變著他們謀生的思維,增加了他們守護綠水青山的決心。貴州赤水市西南部25公裡的丙安古鎮,背倚青山、三面環水、砌石為門、壘石為牆。1935年,紅一軍團總指揮部及紅二師師部設立於此,開啟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序幕。

丙安古鎮艾華村村民周文貴此前一直在赤水河上打漁。水質好,魚不愁銷路,價格也連年上升。然而,隨著當地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的發展,周文貴在兩年前放棄了收入可觀的打漁業,轉而從事石斛盆景種植。“赤水有很多珍稀魚類,它們是長江丟不得的寶貝。所以我率先響應政府號召,帶動100多位鄉親放棄打漁。眼下盈利盡管不如打漁那會兒,但我認為做任何事要算個總賬,不能隻貪圖一時的機會。”周文貴說,隨著游人增多,自己非常看好目前從事的石斛養殖,並堅信這條路是對的。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7月26日 第 07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