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螺洋街道食堂師傅用廢油做肥皂”的消息,近日在浙江省台州市老百姓的微信朋友圈中獲贊無數。
廢油怎麼搖身一變成了肥皂?記者來到台州市路橋螺洋街道辦事處食堂,探尋廚師做“廢油皂”的故事。
廢油變皂隻要10多分鐘
“我所用的廢油主要是炸制食物后用剩下的油、吸油煙機油盒裡的油以及隔油池中的油。”食堂師傅楊金國告訴記者,“通過濾網將油渣濾去,剩下的這些便可以用來制作肥皂了。”
“做肥皂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說話間,楊師傅把一些材料倒進幾個快餐盒中,“這都是做肥皂的原料,有水、鹽、白糖、燒鹼和面粉。”
拿著一把小勺子,楊師傅開始了手工皂的“變形魔術”。按照一定的比例,楊師傅先把鹽和糖在水中攪拌溶化,按次序倒入了燒鹼、廢油和面粉,然后按順時針方向不停攪動。漸漸地,原本流動的廢油慢慢凝固起來。
“現在廢油就變成了肥皂,可以用了。”記者看了下手機上的時間,制作過程隻用了10多分鐘。
隨后,楊師傅把剛剛凝固的肥皂,一勺勺地挖放到先前盛放原料的快餐盒中,並將肥皂表面一一壓平。晾晒個一兩天,這些肥皂就和市面上銷售的同類產品相差無幾了。
土法制皂背后的朴素心願
一個食堂廚師,怎麼會想到做手工肥皂呢?楊金國說,這是因為他在做菜的過程中遇到了“痛點”。
“5年前,我來到食堂工作,當時的廚余廢油都是打撈后直接當垃圾扔掉。有時因為打撈不及時極易堵塞下水道。”楊師傅說。
3年前,楊師傅偶然看到一篇雜志上的文章,讓廢油制皂的想法成為現實。雖然隻有小學文化,但他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切菜炒菜的手硬是干起了“化學配比”的活兒,廢油成功地變成了一塊塊肥皂。
如今,楊金國已經記不清楚到底做了多少塊肥皂。“肥皂做好后,除了自用還會送給附近的群眾。楊師傅笑著說,一開始也沒敢明講是廢油做的,結果,沒過多久就有“老熟人”上門了,一詢問,大家都說很好用。
小小創舉帶來諸多改變
“現在食堂裡隻要產生一點點廢油,都會用來做肥皂。”楊金國說,這小小手工皂,也讓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諸多變化。
首先,廢油不會倒入垃圾桶,也不會再堵塞下水道或溢出來污染環境。其次,廢油利用讓人看得見摸得著,讓大家更放心食堂用油。第三,免費贈送肥皂也拉近了和當地群眾的關系。廢油變皂真是“花小錢辦了大事情”。
楊師傅手工皂的“美麗實踐”,引來許多人的關注目光。
“家家戶戶都有廚房廢油,特別是油煙機油盒裡的油,許多人不知道怎麼處理。如果大家都能學會做肥皂,或者統一收集起來進行加工,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都有積極意義。”最先在自己朋友圈中發布楊師傅手工皂消息的螺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劍這樣說。(王依友 金斌杰 朱智翔 晏利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