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天體來訪有多難 這顆新晉彗星給你線索

2018年08月02日08:27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系外天體來訪有多難 這顆新晉彗星給你線索

  進入八月,人們對一顆名為泛星C/2017 S3的彗星充滿期待。

  據估算,這顆目前亮度略低於肉眼極限的彗星將於8月中旬達到近日點,亮度將增加3倍。

  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彗星不只是泛星C/2017 S3,還有新加入彗星大家族的“奧陌陌”(Oumuamua)。英國科學家近日在《自然》發表論文稱,“奧陌陌”並非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訪客,而是一顆彗星。

  事實上,“奧陌陌”自從現身起,就成為了天文界的熱點話題。圍繞它的身份,科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起初它被認為是彗星,之后被判斷為小行星,后來成為首個“星際天體”,但最后又回到原點。

  那麼,如何判斷小天體是星際訪客還是彗星?為何很少有星際訪客進入太陽系?它又有什麼研究價值?

  傾角大或是被大天體“擰”了一把

  看到最新研究認為“奧陌陌”是一顆彗星,而並非系外來客時,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平勁鬆並不意外。

  在“奧陌陌”被發現之初,一些專業的天文學研究機構並沒有急於提出它來自系外的猜測,只是認為難以區分它到底是系內的小天體行星還是彗星。平勁鬆認為這一判斷是科學嚴謹的,而此后有科學家猜測它可能來自系外則有些天方夜譚的味道了。

  之所以猜測“奧陌陌”來自系外,科學家們主要基於兩點理由 :一是,它的傾角太大,幾乎垂直於黃道面﹔二是,據推算它的運行軌道是個有來無回的“高能”雙曲線,不受太陽系束縛。通常來說,系內小行星或彗星多在黃道面運行,傾角一般小於五十度,運行軌道多為橢圓或拋物線形式。

  如果不是來自系外,“奧陌陌”如此高的傾角是怎麼產生的?平勁鬆認為,較為合理的解釋是,小天體在飛掠木星、土星等大天體時,一旦兩者距離很近,受大天體影響,小天體的運行軌道會發生扭曲,其飛行速度和方向被改變,傾角也隨之發生變化。

  “形象一點說,就是被大天體‘擰’了一下。如果一次改動的幅度有限,多‘擰’兩次也許就到了近90度。當然也可能小天體本身有著接近五六十度的大傾角,一次就被改到位。”平勁鬆說道。

  事實上,小天體飛掠大天體時,飛行速度、方向被改變的案例時有發生。人們還會利用這一特性,讓受控的人造天體靠近大天體運行來實現借力飛行。比如,美國1990年發射的太陽探測器尤利西斯,就是先被發射到木星附近。借助木星的力量,尤利西斯的軌道從黃道面被“擰”了30多度角,然后它再到達指定位置。

  平勁鬆還指出,當時觀測到“奧陌陌”距離太陽約3000萬公裡,相當於水星到太陽的距離,運行速度約25公裡/秒,以這樣的位置和速度來看,“奧陌陌”難以跑出太陽系。“相比水星,在距離太陽更遠的地球上,如果想發射一個跑出太陽系的探測器,它的速度要在每秒40多公裡以上。越靠近太陽,速度要求越高。因此,從軌道上推測‘奧陌陌’來自系外也難以成立。”

  據報道,“奧陌陌”在2017年的9月9日達到了近日點,以大約每秒40公裡的速度離開太陽。平勁鬆認為,這一速度依然飛不出太陽系。

  到訪太陽系路途不平坦

  在廣袤的宇宙裡,人們一直渴望將探索的腳步走得更遠,同時也熱切期待著發現來自外星系的訪客。

  數十年來,天文學家認為,星際訪客從理論上而言是存在的,但令人困擾的是一直未能找到它們的蛛絲馬跡。直到“奧陌陌”的現身,讓天文界為之沸騰。甚至有人猜測,它可能是來自系外文明的“先遣部隊”。

  盡管最新的研究認為,“奧陌陌”並非系外來客。但我們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如果真的有系外來客進入太陽系,它來訪的路徑會是怎麼樣的?

  對此,平勁鬆介紹道,系外天體來到太陽系主要有兩種可能的方式。一種是兩個星系垂直相撞,星系外緣的恆星軌道交織在一起,恆星所帶的行星系統就可能在兩個星系裡“串門”。星系相撞的現象曾被天文望遠鏡觀測到過。

  另外一個可能是,上一代恆星在生命末期發生爆炸后,它的質量損失很大,引力不足以把周圍的行星吸引住,同時爆炸產生的力量不足以改變行星運行狀態。脫離了原系統的行星,會按照慣性定律,以爆炸前的既有速度跑到下一代恆星系統裡。“這裡其實暗含一種假設,即太陽並非第一代恆星。”

  在平勁鬆看來,相比星系相撞,星際旅客來自上一代恆星系統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但即使如此,想跑進下一代恆星系統也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對行星的運行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研究彗星或更具現實意義

  為什麼說“奧陌陌”是一顆彗星?在本文開頭提到的論文中,歐洲空間局SSA-NEO協調中心的研究人員馬科·米切利及同事分析認為,“奧陌陌”加速離開太陽系的動力在本質上是非引力的。

  這種運動與彗星行為一致——彗星受自身釋放的氣體驅動。該研究團隊通過建模還排除了非引力運動的其他可能的解釋,包括太陽輻射壓力,與太陽風的磁場相互作用。

  在分析系外天體造訪太陽系的可能性時,平勁鬆認為,這一事件的概率非常低,盡管理論上有可能性,科學家也不能因為對它的過高期望而誤導了研究的邏輯。

  恆星死亡時大多會產生超新星爆發。在太陽系附近發生的超新星爆炸事件就非常少。星雲是超新星爆炸后的產物,目前離太陽系最近的星雲——蟹狀星雲也距離地球6500光年。

  “如此遙遠的距離裡,全靠自然的力量,飄過來一顆行星的概率,可能還不如發現UFO的概率高。”平勁鬆指出,相比較探尋系外天體,主流學界更願意把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對彗星的研究上。

  彗星是如何產生的,一直是天文學家迫切想弄清的一大謎團。尤為重要的是,含有很多氣體和揮發成分的彗星,與生命的起源可能有著重要的聯系。有學者推測,在地球形成早期,太陽系邊緣的彗星將水和有機物質帶到了地球上,這可能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而即使捕捉到來訪的系外行星,更多的也只是研究系外行星的岩石構成和系內的有什麼不一樣。”平勁鬆認為,按照恆星系統演化理論來看,兩種岩石可能沒什麼不同,而彗星研究對於揭示生命起源有著重要意義。(唐 婷)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