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藝術 ——荒漠化防治“庫布其模式”的啟示

2018年08月04日13:5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治沙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藝術 ——荒漠化防治“庫布其模式”的啟示

55

在日前舉辦的國際防治沙塵暴大會上,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點贊中國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引發各國代表關注。

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3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風沙肆虐、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這裡的沙丘披上綠衣,沙漠土地改造成良田,廣闊的沙漠腹地變身太陽能農場。這裡不僅有最新的治沙技術,更展現著人與自然平衡的藝術。

昔日死亡之海如何變成富裕文明的沙漠綠洲?探尋庫布其沙漠治理的路徑和模式,可以為我國以及世界防沙治沙提供新的思考和啟示。

治理沙漠要注重規模化、系統化:

重建沙漠綠洲和生態環境小氣候

“你們如何讓行將滅絕的動物避免滅頂之災?又如何讓森林重現沙漠?”這是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2歲的加拿大女孩珊文在演講時拋給在場嘉賓的問題。

20年之后,還是在裡約熱內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之后,全國政協委員、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向32歲的珊文發出邀請:“在中國的庫布其,我們找到了讓森林重現於沙漠的一種可能。”

百萬畝甘草吐翠,千萬株青楊挺立,7月的庫布其沙漠,綠意正濃,生機盎然。

在庫布其沙漠,30年前流動沙丘約佔總面積六成以上,每年要刮七八十次沙塵暴。這樣惡劣的氣候下,連修好的穿沙路都會被沙丘重新侵蝕、覆蓋。

種樹能固沙,但種什麼樹、怎麼種?這個問題沒有現成的最佳答案。為了在沙漠裡把樹種活,億利和庫布其人用秸稈、沙柳扎成網格沙障,固定流沙,保護路基,然后在網格中種上沙柳或沙蒿。經歷多次失敗,最終摸索出了以沙柳、甘草等灌木半灌木為主,胡楊、沙地柏等喬木和花棒、楊柴等牧草為輔的立體綠化模式。

“治理沙漠必須規模化、系統化,最終形成沙漠綠洲和生態小氣候環境,讓綠洲、降雨、生物多樣性、沙塵成為此消彼長的協同關系。”談到庫布其模式,王文彪感慨地說,綠洲多了,降雨量就多了、生物多樣性就好了,沙塵暴自然就會減少,人類的生存環境就美了。相反,沒有整體系統規劃,小打小鬧、零零星星搞綠化,就構建不成生態系統。

治理沙漠要考慮經濟性:

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產業規律

在庫布其,農牧民們常講一句順口溜:種下甜根根,拔掉窮根根。所謂“甜根根”,就是甘草。

杭錦旗巴音烏素嘎查牧民吉仁門肯就是其中的一位。吉仁門肯家裡原有3000多畝草場,由於沙化嚴重,2009年被列為禁牧區,一家人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后來,吉仁門肯學會了種甘草,通過“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吉仁門肯過去7年已累計收入近30萬元。

“隻要你把沙漠當財富,沙漠就可變廢為寶。”談到庫布其模式的核心,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執行秘書長趙勇感言。沙化土地的治理不僅有巨大的生態效益,還能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一結論已經在庫布其的實踐中得到証實,這正是實踐中的中國沙漠經濟學。

在業界專家看來,庫布其模式成功的主要經驗可以總結為,政府政策支持是根本、企業主導與投資是關鍵、農牧民參與並受益是基礎,其中,綠色發展是方向、科技創新是保障、商業化市場運作是動力。

“富起來和綠起來結合、生態與產業結合、企業發展和生態治理結合”,王文彪把“庫布其模式”總結為“三個結合”,他說,這個經驗已經輸出到西部的幾大沙漠,並將在“一帶一路”中造福更多國家。

在沙漠經濟學理念的指引下,庫布其把沙漠的問題變成機遇,把沙漠的負資產變成能產生GDP的綠色資產,累計帶動沙區10萬名群眾徹底擺脫了貧困。由於成果突出,庫布其沙漠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的“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

“庫布其沙漠的治理面積很大,技術工藝很新,把民間辦法和現代化手段相結合,發展沙漠生態產業。這些都讓我印象深刻,簡直是一項藝術。”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依·佐恩日前在庫布其參觀后感言。

治理沙漠要有科技支撐:

創新植樹技術、種質技術

“在庫布其沙漠,10秒鐘可以種一棵樹。”說這話的是46歲的張喜旺。庫布其生態治沙模式,改變了他的生活。

在庫布其的沙地上,張喜旺向記者演示了高效種樹法——“水汽種樹法”:在橡膠水管前接上一條1米長左右的塑料水管作為“水槍”,向槍內注入常壓或高壓水,直插沙地打下0.8米左右深的水洞后,5秒內把1米長的沙柳枝插入洞中,樹就種好了。這一過程前后不到10秒鐘,樹苗成活率超90%,沙漠種樹一下子變得簡單易行。

張喜旺說,採用水汽種樹法,兩個人一天能種40畝樹。無人機植樹、盛水容器苗固沙造林等最新技術也已經在庫布其得到應用。

在科技的支撐下,庫布其為世界荒漠化地區提供了種質資源、技術、生態工藝和生態修復的可持續商業模式,讓這座沙漠發展出今天千姿百態的綠色生命。

“庫布其模式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環境的重視力度和在沙塵暴治理方面的積極探索,值得‘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乃至全世界借鑒。”埃裡克·索爾海姆說。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