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光伏板下禽類養殖(吳紫光攝)
橫亙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的庫布其沙漠總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荒漠化土地多、光照強度大、時間長,曾是這片土地的夢魘。如今,不止於單純的植樹造林治理沙漠,庫布其正被以沙漠光伏為重點的產業鑲上金邊。農牧民們摘掉“生態難民”帽子,與世代生活的這片土地齊頭並進,綠富同興。
庫布其沙漠中的光伏項目,充分利用庫布其沙漠每年3180小時日照等資源,發電過程不消耗任何礦產資源,也不產生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等方面的污染和噪聲污染,既能節約煤炭等礦產資源,又能減少排污量,是庫布其沙漠環境友好型產業的排頭兵。
光伏板遮光擋風,減少沙漠土壤的水分蒸發,同時降低風速,形成了防風固沙帶;發電板下,種植著生物固氮先鋒——甘草,不斷增加著沙地肥力,經過長期改良,荒漠可變良田;發電板間,牛、羊、鵝等養殖是周邊貧困戶的一項收入來源,天然生物肥繼續改良著沙地......
這是當地治沙龍頭企業億利集團的生態光伏項目,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治沙改土、產業扶貧”。
39歲的趙瑞是貧困戶,2017年和億利簽下了清洗光伏板和甘草養護的“責任狀”。他說,根據協議,自己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一年不少於4次清洗光伏板,就能獲得24000元的收入。
據了解,該項目規劃實施1GW,目前已建成並網發電310MW,治沙面積達到2萬畝,每年發電5億度,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帶動大量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正是看中了庫布其沙漠資源和光照優勢,50MW自發自用的伊泰新能源項目,以“金沙、藍海、綠洲”為目標、規劃建設2GW的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相繼建設。
2007年,伊泰新能源開發公司建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首家批准的、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示范電站,十年來技術成熟、運行穩定、效益可觀。2017年,50MW光伏發電項目建設,這個自發自用的光伏項目保障著獨貴塔拉工業園區中伊泰集團各產業的用電,“光伏發電+設施農業+牧業”的發展模式在園區內同步進行著生態修復、綠色種養殖。
將於今年年底建成的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項目規劃容量為2GW,作為鄂爾多斯市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清潔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大項目,該項目將使10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防治,提高當地森林覆蓋率近0.6個百分點,有效遏制庫布其沙漠的擴展,對區域土地荒漠化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起到重要作用。通過在光伏電站外圍種植林草,在光伏板下種植經濟作物,在基地周圍打造旅游項目,實現“光伏+農林+旅游+治沙”,推進光伏發電產業、沙漠農林產業、沙漠特色旅游、沙漠生態治理等多產業整合發展,預計將帶動1500戶農牧民增收致富。
立體化的產業模式,發電供電同時實現防風治沙、改良土壤。庫布其沙漠變財富寶地,一時間,曾經無人問津的“沙窩窩”成了眾多光伏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庫布其治沙模式的產業造血能力是對綠水青山最好的守護,用產業化的方式反哺沙地治理,實現生態富民,開創了沙區生態治理產業化、產業推進生態化的新模式。治沙,不再是公益事業。
庫布其治沙模式實現了“光伏發電、修復植被改善生態、發展綠色經濟和扶貧利民”的共贏,也實現了商業、生態、扶貧協同發展,給當地人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生態、社會收益,也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
大漠之中,舉目遠眺,深藍色的太陽能光伏板連綿不斷,蔚為壯觀,持續生產著清潔電力。庫布其沙漠,靠著最為朴素的日照和土地資源,不斷書寫著綠富同興的故事。(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