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之下的大糧倉

2018年08月04日13:56  來源:新華絲路網
 
原標題:沙海之下的大糧倉

444

圖為白土梁國營林場種植的沙棘與葵花(吳紫光攝)

  航拍影像中清晰可見,庫布其沙漠被一道道綠色的屏障分割成若干金色區域,流動的沙丘被牢牢鎖住。茫茫沙海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停止了生長蔓延,孕育出新的生機。經過改良的沙漠土壤上不僅長出了玉米、葵花、甜菜、蔬菜、水果,總面積1.86萬平方公裡,位列我國第七大沙漠的庫布其撕去了“不毛之地”的標簽。

  政策引領:生態修復新模式

  在這場綠色戰役中,治沙理念被不斷更新,“向沙漠要效益”“向沙要糧”成為了沙漠治理的最新目標。為了鼓勵對沙漠資源的開發利用,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民營企業、造林大戶參與生態治理,合理開發沙漠資源。

  政策支持之下,國營林場、造林大戶、私營企業、生態示范區等治沙主體紛紛開始研究沙漠生態的據地特性,開展變沙漠為后備耕地資源的嘗試,建設生態農牧業基地和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利用高蛋白沙生植物資源發展蛋白有機飼料產業,適度發展本土化畜禽養殖,並發展現代化綠色節水農業,推進沙漠有機農業。甘草、沙棘、紫花苜蓿、文冠果等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植物在庫布其沙漠大放異彩。

  因地制宜:修復效益兩不誤

  在改良土壤,發展經濟的不斷探索中,一些特殊的植物成為沙漠對於沙區人民的特殊饋贈。

  “甘草治沙改土扶貧”是庫布其生態改善和帶動農牧民脫貧致富的典型范例。甘草是一種耐干旱、免耕無灌的名貴中草藥,它對沙地和鹽鹼地有明顯的改良作用,同時甘草根瘤大量的共生固氮菌能夠增加土壤氮肥含量,培育土壤肥力。

  甘草種植不僅改善了土壤條件,還帶動了大批農牧民脫貧致富。當地企業與農牧民合作,企業負責提供種苗、技術服務、訂單收購,農牧民負責沙漠土地種植管護,甘草長成后由企業回收加工,實現企業與農牧民的雙贏。

  同樣脫穎而出的“治沙功臣”還有優質飼料紫花苜蓿。紫花苜蓿發達的根系能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機物質,使土壤形成穩定的團粒,改善土壤性狀,根瘤能固定大氣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當地企業與牧戶通過大量種植紫花苜蓿使得草畜得以平衡,實現了養殖業、種植業的互補發展。

  有機種植:引領示范致富路

  改良后的沙漠土壤是種植綠色、有機食品的生態淨土,庫布其產出的綠色作物、有機瓜果蔬菜紛紛成為餐桌上搶手的美食。

  白土梁國營林場在生態修復后成為了一片沃土,這裡種植的沙棘、紅棗、桑葚、南瓜、燕麥、葵花籽因為品質優良,從來不愁銷路。難以想象的是,在90年代這裡連職工工資都發不出來。場長王雙喜接手林場管理工作后,開始改革林場的經營方式,利用優質的土地資源發展綠色作物的種植,林場突破了發展瓶頸,不僅要搞種植,還要實現自己生產、自己加工,打出綠色品牌的新目標。

  無獨有偶,恩格貝生態示范區也通過有機瓜果蔬菜的種植將改良后的沙漠土壤變成了寶地,運用沙產業所倡導的“多採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發展理念推進沙漠綠洲建設和有機農業發展。

  2017年10月,恩格貝生態示范區引進了航天新品種獼猴桃番茄,經過將近半年的精心培育,終於試種成功。培育員完全遵循他們的自然生長規律,從播種到果子成熟用了將近5個月,比市面上的普通番茄多了近40天的生長期,中間不添加任何農藥和化肥,連授粉都是通過蜜蜂進行。以同樣方式種植出的有機果蔬還有西瓜、黃瓜、草莓,甚至還有熱帶水果火龍果、木瓜。據技術員劉雪芹介紹,這些有機果蔬供不應求,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種植積極性,技術員還為周圍的農戶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引領他們走上了一條“有機農業”致富路。

  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生態修復,庫布其沙漠從人人談之色變的不毛之地變為搶手的“金色糧庫”,實現了從防沙、固沙、治沙到用沙的華麗轉身。(瀟瀟)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