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喜是白土梁林場的場長,他帶領林場職工開展了長期艱苦的治沙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他所管理的林場制定了“營管結合、永續利用,綜合發展、全面提升”的辦場宗旨,以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基礎,根據片區特點,打造林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鏈。引進龍頭企業,形成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和骨干產業,在保護發展生態的前提下,進行規模化經營,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豐富的綠色經濟產品,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
在長期的治沙過程中,他深刻的體會到“林場必須要發展,不發展就是守住一塊金山卻過著苦日子。”同時,他經常向林場職工說“我們不僅抓大項目,就連那些邊邊角角也讓綠起來、美起來,變成綠色財富,我們將全面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切實做到資源增長、職工增收、林場增效。”於是,短短幾年,白土梁林場在他的帶領下發生了巨變——令人稱道的“林下經濟”“綠色康養”和林旅、林果、林經、林藥、林糧等模式紛紛出現,使這個沉寂一時的國有林場重新煥發了生機。
一是“林下經濟”蓬勃發展,即在林下種植沙棘、蛋白桑、甘草、花卉等,養殖肉牛、家禽及野生動物,生產多種多樣豐富的綠色產品,甚至發展觀光休閑、果品採摘、生態療養等森林旅游業。在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最終實現資源保護和產業發展和諧共振,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是“森林康養”逐步健全,通過建設住宿、種植、養殖、垂釣、保健、養生、養老為主的森林康養綜合體,形成“綠色人居、綠色種植、綠色養殖、綠色休閑、綠色醫療、綠色食品、綠色體驗”的綠色鏈條和集“吃—住—行—養—做”於一體的綠色康養,發展森林康養+旅游+創意農業相結合的特色產業。這種模式既大力促進森林面積增長、質量提升,又能實現合理配置和優化利用自然、社會資源,可謂利國利民利林的大好事。
三是探索老化林更新改造新模式,採用“兩行一代”、“三行寬帶”等造林模式,喬、灌、草立體種植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現有完成沙棘套種紫花苜蓿2000畝、沙棘套種燕麥雜糧4000畝、桑樹紅棗套種艾草1000畝、樟子鬆套種南瓜1000畝,同時建成了5000畝藥材麻黃基地。
白土梁林場代表了政府和國有經濟在庫布其沙漠治理過程中的領頭羊地位,也有力証明了“庫布其沙漠治理經驗”中“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的巨大作用。王歡喜在林場步入低谷的時候加入林場,又通過自身努力和勇敢探索,乘著黨和國家政策的東風,讓困難重重的國有林場煥發生機,摸索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駕齊驅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為庫布其沙漠治理后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