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中央氣象台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華北中部、重慶北部、江西東北部、陝西關中地區、吉林東部和南部、遼寧中北部、內蒙古西部和東部偏南地區、新疆吐魯番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7∼39℃。這是今年入夏以來,中央氣象台連續22天發布高溫預警,東北多地的高溫破了歷史紀錄。
不僅我國,今年入夏以來,高溫熱浪席卷全球,歐美以及亞洲多國遭遇持續高溫天氣,就連北極圈氣溫也超過了30℃。
我國的高溫天氣要持續到什麼時候?什麼原因導致今年全球出現持續高溫?為何北極地區也發“高燒”?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專家。
全球天氣進入“發燒”模式,京津冀地區預計還將有2到4天的高溫天氣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李明媚介紹,據統計,7月,全國平均高溫日數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四多。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副主任肖潺介紹,國家氣候中心監測的數據顯示,7月份歐洲、東亞、北美地區都出現了極端高溫天氣,尤其以歐洲最為突出。
肖潺表示,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北極圈內一些氣象站觀測到氣溫超過30℃,並連續3天平均最高氣溫處於歷史最高點﹔挪威和芬蘭也分別出現了33.5℃和33.4℃高溫。
中國氣象局台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許映龍表示,從8月5日開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高溫范圍將逐漸減小,而江南和江淮等地的高溫范圍將逐漸增大,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仍多高溫悶熱天氣。北京的高溫天氣目前有減弱的趨勢,但8月7日立秋后還是可能會出現高溫高濕天氣,京津冀地區預計還將有2到4天的高溫天氣。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高溫風險加劇,亟須推動全球氣候治理
“從氣候背景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高溫風險加劇,是今年全球高溫熱浪的大背景。”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艾婉秀說,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並不意味著每個地區的增暖速度都一樣。全球氣溫上升速度呈不對稱性,呈現出一是北半球升溫速率高於南半球,這表現在今年夏天就是北極地區高溫的極端性要高於低緯度地區﹔二是最低溫度的上升速率高於最高溫度的上升速率。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北極地區氣溫的上升速度高於其他地區,大概是其他地區的兩倍,這種現象叫作極地放大效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呂俊梅表示,今年夏天發生在北極地區的罕見極端高溫,主要是由於今年冬末春初開始北極地區就已經出現了氣溫異常偏高的現象。從今年1月開始,北極黃河站的氣溫就比常年氣候平均偏高10℃左右。到3月份北極地區氣溫偏高的趨勢更明顯。而且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夏季,導致冷空氣活動減弱,是此次北極高溫事件的主要原因。
呂俊梅表示,受氣候變暖影響,近年來,北極地區冬季的海冰正在不斷融化變薄,監測數據表明2018年1月北極冰層厚度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海冰融化變薄后形成碎片,從南方吹來的強風將碎片推至北極中心,並將熱量不斷釋放到大氣層,從而使北極地區溫度升高。
“北極地區氣溫異常偏高,海溫上升引連鎖反應致我國今年北方高溫。而近期京津冀地區高溫特別突出,還跟大氣環流有關,今年副熱帶高壓偏北,造成我國北方很多地區特別是京津冀地區高溫天氣明顯。”肖潺介紹,極地高溫,冷空氣很弱,向南擴展的活動就弱。2018年4月拉尼娜事件結束后海溫上升很快,導致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明顯偏強,位置異常偏北,平均強度超過常年同期一倍以上。同時,副高南側不斷有台風生成,推動副高向北移動,我國華北和東北剛好受到副高壓的控制,出現極端高溫天氣。
肖潺說:“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的研究表明,1951年以來我國和全球平均溫度和極端溫度都呈顯著升高的趨勢,極端高溫天氣呈現出強度更強、出現更加頻繁、持續時間更長的特點,必須深入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高溫加劇帶來的風險,發展低碳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抗御和防范極端高溫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推動全球氣候治理。”
(本報記者 袁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