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7月21日拍攝的庫布其沙漠中網格狀種植的沙柳。它能起到固沙作用。
劉文華攝(中新社發)
當地農民在庫布其沙漠種植沙柳。
劉文華攝(中新社發)
當地種植戶介紹甘草種植。
劉文華攝
庫布其沙漠中種植的西瓜。
本報記者 劉發為攝
穿沙公路今日美景。
(當地供圖)
1979年,人們在庫布其沙漠中植樹。
(當地供圖)
1985年,人們在沙漠中造豐產林。
(當地供圖)
1997年,庫布其沙漠修建第一條穿沙公路。
(當地供圖)
7月24日,引自黃河的凌水讓庫布其沙漠上充滿生機。
劉文華攝(中新社發)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橫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和准格爾旗,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曾被稱為“死亡之海”。西周時期,這裡遍布森林、水草肥美。后來由於氣候干旱、人為破壞等原因,沙漠漸漸形成。
從新中國成立算起,庫布其沙漠每年向黃河方向“移動”幾十米,把近2億噸黃沙倒入黃河,使黃河水位上漲,威脅沿線人民生活。同時,頻繁的風暴天氣使包括北京在內的沿線城市飽受沙塵暴之苦。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一段長達30多年的治沙之路展開。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地較早實行“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政策,好政策迅速釋放出巨大能量。上世紀90年代末,當地打通第一條縱貫沙漠南北的柏油公路,公路兩側建起5萬畝護路林帶,拉開了大規模治沙帷幕。進入新世紀,當地出台了禁休輪牧、生態治理獎補機制等政策,林業建設高速發展。中共十八大以來,當地依托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在沙產業、生態移民、禁牧休牧、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企業和群眾直接支持,形成多渠道投入、多部門協作、多方面參與的防沙治沙新格局,治理速度以現在1年超過以往10年的步伐邁進。
經多年努力,當地開發出“沙漠水氣法種樹技術”,隻需10秒就能種一棵樹,且樹木成活率達90%以上。螺旋鑽打孔法、甘草平移法等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成果,和“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等100多種“沙漠生態工藝包”,將各種治沙難題各個擊破。
如今,庫布其沙漠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30年來,沙丘整體高度下降了一半,6000平方公裡荒漠變成綠洲,佔庫布其沙漠總面積的1/3,這些綠洲每年阻止上億噸黃沙流入黃河。從1988年到2016年,庫布其沙漠降雨量從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456毫米,沙塵暴從每年50次減少到每年1次。生物種類從不足10種增加到530種。更可喜的是,沙漠中還出現了幾百萬畝厘米級厚的土壤,使其初步具備農業耕作條件。30年來,庫布其模式創造的綠色經濟已實現300多億元的生態收入,沙區農牧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400元增長到了1.5萬多元,10多萬人徹底擺脫貧困。
由於治理成績突出,2014年,庫布其沙漠成為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的“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2015年,庫布其沙漠綠化成果獲聯合國頒發的年度土地生命獎。同年,庫布其生態創造模式被巴黎氣候大會標舉為中國樣本。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說:“在庫布其,沙漠不是一個問題,而是被當作一個機遇,當地將人民脫貧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我們需要這樣的案例為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經驗。”如今,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已經成功進入沙特、蒙古國等“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並在中東、中亞、東南亞等地落地生根。
庫布其沙漠的成功治理,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進入新時代,中國將繼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弘揚庫布其精神,推動綠色發展,在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上再創新的輝煌。
(本報記者 彭訓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8月07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