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穿越庫布其沙漠數百公裡,沿途目之所及,郁郁蔥蔥,綠草如茵,仿佛置身於北方初秋,備感清爽。
這裡是鄂爾多斯。
記者在跟隨庫布其沙漠治理經驗中央媒體採訪團多天的採訪中,深刻感受到沙漠腹地的生態變遷。
擺脫長期發展怪圈
7月27日,來自河南的張月英帶著一家四口來到鄂爾多斯旅游,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全國各地都走遍了,唯獨沒到過內蒙古”。但來之前她並未將鄂爾多斯和“綠”聯系起來。
“印象中,鄂爾多斯是個工業城市,並且處於沙漠地帶,應該是滿目黃沙。”張月英告訴記者。
其實,有著和張月英一樣想法的並不是少數。
曾幾何時,在鄂爾多斯市8.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佔全市總面積的48%,是我國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鄂爾多斯天盡頭,窮山禿而陡,四月柳條抽。一陣黃風,不分昏與晝。因此上,快把那萬紫千紅一筆勾。”200多年前,清代有人在一篇文章中曾經這樣描述鄂爾多斯的自然風貌。這“一筆”當真就“勾”去了鄂爾多斯的“萬紫千紅”。
鄂爾多斯人決心改變命運。
從上世紀50年代“禁止開荒,保護牧場”,60年代“種樹種草”,70年代“農林水綜合治理”,80年代中期“五荒到戶”“誰種誰有”,到90年代提出“植被建設是最大的基本建設”,政策解放了生產力,掀起了一輪輪治沙種樹的熱潮。走到哪裡,就把樹種到哪裡,鄂爾多斯人生態建設的腳步從未停歇。
據介紹,根據全市的地貌類型和自然條件,鄂爾多斯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在庫布其沙漠,採取“南圍、北堵、中切隔”的治理模式:在南、北兩側營造生物鎖邊林草帶,阻止沙漠南侵、北擴、東移,修建穿沙公路進行切隔治理。
在毛烏素沙地,採取“庄園式生物經濟圈”的治理模式:運用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開發,形成以農田草牧場防護為中心的庄園式生態經濟圈﹔同時,飛播造林、荒漠化防治等系列技術被廣泛應用到生產建設中。
鄂爾多斯市林業局局長韓玉飛介紹, 2000年以來,全市爭取上級林業建設資金96億元,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分別達1000萬畝、870萬畝和450萬畝。市、縣、鄉三級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投入生態建設資金達184億元。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境內毛烏素沙地治理率達到70%,庫布其沙漠治理率達到25%,毛烏素沙害基本消失,庫布其沙漠趨於穩定,丘陵水蝕明顯減弱,鄂爾多斯生態狀況已經基本擺脫了長期以來惡化、治理、再惡化、再治理的惡性循環,實現了由嚴重惡化到整體遏制、大為改善的歷史性轉變。
治沙致富共贏
在同沙漠作斗爭的過程中,鄂爾多斯堅持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荒漠經濟發展路子,培育壯大林沙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綠色品牌,逆向拉動生態治理,實現了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共贏。
位於達拉特旗中和西鎮的官井村,地處庫布其沙漠南緣。上世紀90年代起,由當地政府主導開始進行植樹治沙行動,選擇沙柳、檸條等成活率高、適應性強的樹種進行栽種。如今,官井村林地面積已達16.6萬畝,曾經年收入不足千元的村民們也依靠出售種苗擺脫了貧困的帽子,並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首個林業專業合作社。
官井村黨支部書記、綠森源林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玉小告訴記者,“我們以后不僅要出售沙柳樹苗,還要做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打造一個更加美麗、富饒的官井村。”
乘著林業重點工程的東風,鄂爾多斯積極實施“企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企業對協會、協會聯農戶”,大力推進沙柳、檸條、楊柴、沙棘、山杏等原料林基地建設,形成了以沙柳為主的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以檸條、楊柴為主的飼料加工原料林基地,以優質沙棘、杏仁為主的食品飲品原料林基地,在提高防風固沙能力的同時,為林沙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內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原料供給不上,企業負責人劉戰先萌生了打造百萬畝杏林基地的夢想。山杏好種好活,但果實不好吃,賣不上價錢,鄉親們不願意種。一到種樹節點上,劉戰先都積極宣傳,並免費為鄉親們提供技術指導,幾年下來最初種植的山杏已經挂果。85萬畝杏林促進了生態的改善,也助力農民脫貧致富,直接帶動1.7萬農戶,更讓高原杏仁露公司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億利、東達、水域山……像高原杏仁露這樣發展前景好、市場潛力大、輻射帶動廣的企業在鄂爾多斯還有很多。
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依托林業生態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廣“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林沙產業發展模式,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增加市場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初露鋒芒。
如今,在沙漠裡播種,不僅“制服”了沙害,也能讓沙漠裡長出“黃金”。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荒漠化治理多了許多不一樣的成就感。
截至2016年底,全市林業總產值達到44.5億元,帶動農牧民12萬多人致富。農牧民來自林業的人均純收入達到2700元,佔當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
產業以綠色為底線
鄂爾多斯還是一座資源型城市。
資料顯示,煤炭探明儲量2017億噸,佔全國的1/6,遠景儲量1萬億噸以上。已探明高嶺土儲量65億噸,佔全國的1/2,量大質優。探明天然氣儲量4.4萬億立方米,約佔全國的1/3,是國家西氣東輸工程重要氣源地。
如何實現工業發展與綠色環保並駕齊驅?
十年前,鄂爾多斯就下了壯士斷腕的決心,本著“生態建設是最大的基本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打響了一場提高地方煤礦資源回採率三年攻堅戰。
從工業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入手,鄂爾多斯市委、政府堅決整合關閉了一批工藝落后的粗放型企業。在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粗放經營的工業企業被關停的同時,一條採用節能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的煤轉電和煤制油、氣、甲醇、烯烴及下游產品的循環產業在鄂爾多斯逐漸形成。
從“一煤獨大”到多頭競發,鄂爾多斯的產業洗牌,始終遵循以“綠色”為底線。不論是以煤炭、電力、燃氣、化工為主導,以汽車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為輔助的多元化發展格局,還是以清潔能源輸出、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現代裝備制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和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主的五大基地建設,都將“綠色”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這場總投資近200億的攻堅戰,讓鄂爾多斯市煤炭工業脫胎換骨,實現了從“黑三角”到“中國最大的綠色工業園區”的華麗轉身。一條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雙贏”的生態保護之路由此鋪開。
2016年,鄂爾多斯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17天。作為以煤炭起家、以資源為主驅動的城市,這堪稱奇跡。
一頂頂“重量級”榮譽桂冠相繼而至。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首批獲准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望著頭頂的藍天白雲以及路邊郁郁蔥蔥的樹木,“沒想到這麼綠,看來是來對了。”張月英告訴記者。
沙漠旅游正當時
林草豐茂,百鳥筑巢,生態改善了,小氣候隨之變好。天鵝、白鶴重現鄂爾多斯濕地,飛鳥、兔子、狐狸、野雞出沒在樹林裡。
曾經被勾去的“萬紫千紅”又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本應寂靜的沙漠腹地,如今越發熱鬧起來。
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王連斌一家,早年間為了躲避沙害,曾被迫舉家外遷謀生。當時,他所在的村民七社20多戶人家搬走了近一半。兩年前,他和老伴又返回了家鄉。“當年,流沙快把村子佔了。”他說:“如今,草木縈繞,庄稼繁茂,流沙已不見蹤跡。”隨著外遷人員回歸,村民增加到了30多戶。
依托庫布其國家沙漠公園,道圖嘎查裡很多村民都做了農家樂。
“來這旅游的人很多啊,現在的房間都供不應求,得提前好多天訂才行,基本都是回頭客,可以在微信上預訂。”村民斯人巴布告訴記者。
斯人巴布還聯合24戶村民共同成立了庫布其銀沙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購置了大型沖沙車、水上游艇等設備,准備大干一場。
“肯定行,隻能越來越好。”斯人巴布對將來的旅游發展信心十足。
依托生態建設形成的良好自然環境和獨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環境,鄂爾多斯建成了成吉思汗陵、響沙灣、七星湖、恩格貝、薩拉烏蘇等生態旅游景區20多處。
看大漠落日飛紅霞,聽滿天星斗說情話……作為離北京最近的沙漠,在最美的季節,庫布其沙漠景區迎來了旅游旺季。
“在響沙灣看了鄂爾多斯婚禮表演、沙雕展等觀賞活動,沙灘排球、足球等各種體育健身項目,還體驗了沙漠越野等運動,真的是太好玩了。”張月英說。
在銀肯塔拉生態旅游區,生態種、養殖產業鏈的形成,促進了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生態旅游從無到有的巨大變化。
據銀肯塔拉的治沙人———明禾集團董事長李布和介紹,他在這裡走出了一條通過在沙漠種植飼草發展養殖業,再讓種、養殖業反哺旅游業的新路子。在銀肯塔拉生態旅游區,游客不僅能夠看到沙漠景觀,還能夠體驗治理好的沙漠綠洲,感受人類改變沙漠的傳奇,這樣的生態旅游在2017年吸引了20萬游客。
正是依托純淨的自然環境、獨特的文化積澱、高品質的城市配套,以康巴什為起點,鄂爾多斯由“門票旅游”邁向“全域旅游”。
“這一次旅行出乎意料的好,真值!”在鄂爾多斯待了四天的張月英有些意猶未盡,“有機會還過來,並且回去要告訴我的親戚朋友們,必須大力推薦。”
藍天為卷,碧草為詩。在祖國北疆,鄂爾多斯正在繪制一幅生態之城的壯美藍圖,讓“鄂爾多斯生態”這張世界名片更加閃亮。(王天奡 王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