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的實踐,走出了“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的怪圈。
■庫布其的實踐,說明沙漠變綠洲靠的是尊重自然、科學治沙、持續創新。
■庫布其的實踐,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模式,已經成功走入沙特阿拉伯、蒙古等國家和地區。
杭錦旗巴音溫都爾嘎查村支書阿騰寶拉格從小就有一個夢想:“能多種活幾棵樹。”
“我在沙漠中長大,出門就是漫天黃沙,幾十公分的樹苗子一夜就被吹得全部倒下,這種事經常有。不怕你笑話,就沒見過大樹。”記者跟隨庫布其沙漠治理經驗中央媒體採訪團來到杭錦旗時,阿騰寶拉格告訴記者。由於環境惡劣,在沙漠中種樹絕非易事。也因為缺少科技參與,庫布其曾一度陷入“治理-惡化-再治理-再惡化”的怪圈。固沙、植樹、種草……多年來,為了將庫布其沙漠變綠洲,鄂爾多斯人不停地施行試驗、改良技術。治沙一天不止,創新一日不停,在治沙實踐摸索前行中,也逐漸找到了一條科技治沙之路。
■固沙:“中國魔方”的變遷
行走在庫布其沙漠腹地,沙漠邊上到處可見各種材質做成的“四方格子”。
“這就是用來固沙的沙障,是用樹枝、秸稈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扎設成方格狀的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沙區群眾把沙障統稱為‘風牆’。”治沙18年的治沙民工聯隊隊長高毛虎告訴記者。千萬別小看了這不起眼的“風牆”,在鄂爾多斯人同庫布其做斗爭的過程中,沙障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經歷了幾代變遷。據介紹,沙障的1.0版本是草方格沙障,是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做成。
“當時這種草方格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有點問題,有時風沙太大,一覺醒來,昨天剛栽種好的沙障或被吹倒,或被掩埋,就得重新栽種。”高毛虎說。有沒有可能讓沙障“活”起來?智慧的鄂爾多斯人將目光投向了沙漠中的沙柳。
“即在沙丘表面將沙柳條按照網格的形狀插入。在固定住流動沙丘之后,再在網格裡植入在水中浸泡一周的樹木種條。”達拉特旗林業局副局長吳向東說。多年來,沙障在四通八達的沙漠交通線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曾被世界贊譽為凝聚庫布其治沙智慧的“中國魔方”。隨著技術的進步,“中國魔方”仍在不斷變遷中。
在銀肯塔拉生態景區,不遠處沙丘上的白色袋狀沙障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達拉特旗林業局局長劉錦旺告訴記者:“這是新一代的沙障,是用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沙袋做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沙障技術。”工作人員還現場展示了鋪設技術,短短幾分鐘就鋪好了一個大四方格子。同草方格、沙柳等傳統沙障相比較,其鋪設效率提高3∼5倍,材料搬運量也大幅降低,障體材料可完全生物降解、杜絕了化學殘留和二次污染。”
固住了沙,植被也漸漸多了起來,如今,駕車行駛在庫布其穿沙公路上,幾公裡寬的綠色植被綿延不絕,一片片綠色沿著公路兩側向沙漠深化鋪展。
■植樹:治沙技術不斷推陳出新
站在鄂爾多斯杭錦旗穿沙公路旁邊,已年過七旬的杭錦旗政協原副主席白富華舉起手中的啤酒瓶子,“這是曾經用來種樹的。為了能種活樹,當地百姓可謂想盡辦法,在啤酒瓶裡種樹也成為當時一大創舉。”在如何科學植樹保活、提高效率等方面,鄂爾多斯人堅持不斷創新,新發明層出不窮。
“在酒瓶子裡面樹能存住水,樹就可以生根,大大提高了樹木的存活率現在路兩側的很多楊樹就是用這個辦法種的。”億利資源集團生態事業部首席科學家韓美飛告訴記者。
在庫布其,韓美飛算是赫赫有名的治沙專家。1997年,韓美飛領著十幾個人成立了一支護林隊,和杭錦旗的干部群眾一起加入生態建設的隊伍中。“那時的主要任務就是在鹽海子穿沙公路兩旁種沙柳,沒有先進的技術,水源短缺,條件有限,隻有憑借樹苗20%左右的成活率去防范,費時又費力。”韓美飛回憶到。為了補充自己的技術知識,韓美飛在工作之余閱讀了大量關於植樹方面的書籍,希望能在植綠護綠的技術上取得突破。
2009年,在韓美飛和同事們在沙漠治理實踐中逐步探索中,微創氣流植樹法應運而生。一名工作人員還現場給記者做了演示,隻見他左手拿著一根沙柳枝,右手將鐵頭水管輕輕插進沙裡。瞬間,水流就在沙地上沖出1米來深的小洞。他將柳枝插入洞內,樹就栽完了。挖坑、栽樹、澆水一次性完成,用時不到10秒鐘,成活率超過90%。
“以前,最優秀的林業工人幾分鐘都挖不完一個樹坑。現在用氣流微創植樹法,單人10秒鐘可以很輕鬆地種下一棵樹,過去一年種幾萬畝,現在一年種幾十萬畝。在國內外沙漠造林技術處於領先地位。”韓美飛自豪地說。
如果在沒水的地方又怎麼辦?“那就螺旋鑽打孔。用定制的螺旋鑽打鑽,插入苗條,可解決在缺水地區無法使用氣流法的難題。沙漠表層雖然干旱,深層也有地下水,這方法成活率也能達到65%。”韓美飛介紹說。植樹的高科技還不止這些。“還有植樹槍法———把植樹槍的槍頭插入地下一定深度,然后把容器苗放入槍口,容器苗順著槍管滑到地下,再拔出植樹槍,踩實沙土即可。”億利集團沙漠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張吉樹說。
此外,還有甘草斜插法,使用特殊機械將甘草斜著植入沙地,可以將甘草在地下的生長面積擴大到傳統豎插的10倍,極大提高了治沙效率。據介紹,20年來,張吉樹申請了20余個治沙專利,主要包括沙漠經濟植物的栽培、流動沙丘治理、治沙機械設備、鹽鹼地治理、圍藻治沙法等,被群眾稱為“沙漠醫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馮仲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庫布其治沙的成就表明,治沙不能停留在人工層面,要加入更多的高科技元素,堅持科學治沙。在鄂爾多斯人看來,沙漠是怎麼變成綠洲的?靠的是尊重自然、科學治沙、持續創新。
■資源:沙漠是個“聚寶盆”
如果說種植方法是治沙利器,那麼種質資源便是治沙之本了。“這是怪柳,這邊是鹽爪爪,都是鹽生植物,是一類能在離子濃度高的環境中生長的植物。”在億利沙漠生態科技中心,億利沙漠研究院副院長呂濤向說道。對他們來說,沙地其實是個“聚寶盆”。
據介紹,在鄂爾多斯東部丘陵地區,灰白、紫紅、黃褐等五顏六色的岩石層顯得格外醒目,這就是被稱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區。但這裡並非寸草不生,耐干旱、耐貧瘠的沙棘小灌木在這裡頑強生長著。
為此,科研人員進行了一系列攻關,攻克了砒砂岩區沙棘育種、高效栽培等一整套提高成活率的技術,並將其作為治理砒砂岩水土流失的最佳樹種在全市大力推廣。一組數據顯示,十幾年來,鄂爾多斯市累計種植沙棘11.6萬公頃,並仍以每年6000多公頃的速度推進。
在庫布其沙漠的治理過程中,鄂爾多斯人深刻認識到種質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對於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大現實意義。在國家林業部門、內蒙古自治區和鄂爾多斯市的支持下,億利集團通過摸索、實踐,逐步建立起了庫布其沙漠種質資源庫。
在種質資源庫的生物實驗室,一個個盛著綠色幼苗的培養皿擺滿儲物架。每天,實驗員針對沙漠中干旱、低溫、鹽鹼化等惡劣條件,試驗改良種苗,以便更好防風固沙、修復生態。據介紹,資源庫面向“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重點開展鄉土原種搜集保貯、活體植物保護、優良品種選育和產業化擴繁等工作,實現優良品種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
此外,在庫布其種質資源庫核心區西北部,建有1000公頃異地保存圃。通過引種馴化擴繁等科技手段,結合庫布其沙漠治理的實際經驗,保存有沙生灌木、藥用植物、沙生草本、珍稀瀕危、生態修復植物資源共五個大類1000多種植物種質資源。“可以說,整個庫布其沙漠,就是一個大型的耐旱耐寒耐鹽鹼的種質資源庫。”張吉樹說。
目前,庫布其種質資源已經成功輸出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甘肅騰格裡沙漠、西藏那曲等地區,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改善。
■規劃:堅持先易后難、整體推進
站在高高的沙丘往四周看,一望無際的黃沙四周被郁郁蔥蔥的樹木包圍,形成了黃綠交相輝映的獨特美景。“完全把沙漠變成綠洲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遵循著‘先易后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治理、整體推進’的治理原則,採取‘南圍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鄂爾多斯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庫布其的治理過程中,科學的規劃必不可少。
在庫布其沙漠,針對沙丘高大、地下水位較低、治理比較困難的實際,沙漠南北兩側營造生物鎖邊林草帶,阻止沙漠南侵、北擴、東移,利用天然的十大孔兌和修建穿沙公路進行切隔治理。
僅這一項,使庫布其沙漠治理率達到了23%,沙漠趨於穩定。在建設大漠腹地保護區時,實施整體生態移民搬遷,林草藥“三管齊下”,封育、飛播、人工造林“三措並舉”。同時,鄂爾多斯加快推進“數字林業”平台建設,實現了生態管理的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資料顯示,鄂爾多斯建立了擁有10架飛播飛機的通航公司,購置了全國地級市首架人工增雨飛機,創辦了擁有種子篩選、包衣、丸化先進設備的碧森種業公司,組建機械化造林專業隊10個,全市機械造林面積達到70%以上。
如今,庫布其沙漠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率已分別由2002年的0.8%、16.2%,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15.7%、53%,成為名副其實的綠洲。阿騰寶拉格的心願也在近期得以實現。“簡直不敢想象,我在沙漠腹地也能見到比我兩個胳膊還粗的楊樹,太讓人激動了。”阿騰寶拉格說他經常向外人炫耀。從舉目望去遍地黃沙到漫山遍野盡披綠裝,鄂爾多斯人用勤勞和智慧,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實際、科學合理、獨具特色的生態治理模式。
■輸出: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學方案
作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庫布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
在中國防治荒漠化成就展大廳,一幅長約50米的巨型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圖映入眼帘。在綠色土地的“夾縫”中,黃褐色的“一帶一路”從中國向西延伸,越過裡海,直抵地中海。
2017年9月6日,主題為“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市召開,會議發布《鄂爾多斯宣言》,庫布其作為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入190多個國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聯合國宣言,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當年9月10日,“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正式啟動。這也意味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攜起手來,共同化解挑戰和困境,共享荒漠化防治經驗,構建生態安全共同體。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說:“在庫布其,沙漠不是一個問題,而是被當做一個機遇,當地將人民脫貧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我們需要這樣的案例為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經驗。”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對中國領導人的號召力印象深刻,他說:“中國治沙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號召下,充足的人力資源和雄厚的資本優勢得以發揮,從而將庫布其沙漠變成了創造奇跡的地方。應該將庫布其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推廣,把中國成功的治沙經驗分享給全世界。”
如今,庫布其沙漠治理形成的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模式,已經成功走入沙特阿拉伯、蒙古等國家和地區。沿著“一帶一路”,繼續在中東、中亞、東南亞等地落地生根,與全世界荒漠化地區分享成功經驗和模式,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王天奡 王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