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庫布其沙漠30年的變化,兩個人的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
出生在庫布其沙漠的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說:“兒時在庫布其沙漠生活時,兩個記憶印象最為深刻,一是沙塵暴,二是飢餓。”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的老黨員陳寧布說:“如今的庫布其沙漠,到處都是黃金,隻要你肯動腦筋,隻要你肯干。”
30年間,庫布其沙漠從死亡之海變成了綠色之海,但是庫布其人一定會在“綠色之海”的中間再加兩個字——“經濟”。因為庫布其人幾十年的實踐帶給世界一個重要啟示:“綠富同興”才是沙漠治理的至高境界,防沙治沙是為了更好地用沙,而如何科學布局和大膽創新沙產業發展模式,是唯一能打開“用好沙”最后一公裡的鑰匙。
產業布局如下棋,落子因地制宜
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吉日嘎朗圖鎮的沙漠中有一番別樣的景象:湖泊星羅棋布,黃沙中綠樹成蔭,河流彎彎曲曲通向遠方,灌木叢和水邊,牛羊悠然自得。
在沙漠裡養牛,聽起來匪夷所思,但是牧民黃毛說,他們做到了:“養了600頭呢!年收入80多萬元!”
吉日嘎朗圖的沙漠早就綠了,但是牧民的生產如何發展?沒有水,一切都是空談。這裡緊鄰黃河的地理位置,給了庫布其人靈感。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當地黃河會有120天的凌汛期,大量冰凌從上游涌下,堆冰、決口的隱患時刻存在。
將冰凌引到沙漠裡變成湖泊河流,可行嗎?庫布其人說干就干。從2013年方案論証到2015年的試引入,庫布其隻用了兩年時間就將黃河水變害為寶。一年一次的蓄水,讓干旱的綠洲變成牛羊的天堂,神奇的沙漠濕地就此在庫布其誕生。
在黃河邊造一片沙漠濕地,庫布其人做到了,在沙漠邊緣打造一個大漠旅游天堂,他們一樣能夠做到。
響沙灣,內蒙古僅有的兩個AAAAA級景區之一,這裡有天然的“鳴沙”資源,有獨特的區位優勢,經過20多年的傾心打造,成為了內蒙古的旅游名片,也成為拉動庫布其沙漠經濟的重要引擎。
“在一個曾經一窮二白、寸草不生的地方發展旅游,一般人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庫布其的神奇之處就是處處皆有可能,事實証明,找准區位優勢、精准定位,我們就能成功。”景區總經理文王俊說。
庫布其豐富多彩、遍地開花的產業模式向世人昭示著這樣一個道理:隻要想做,任何地方都有發展資源,而因地制宜是實施合理產業布局的前提,需要科學的思考和精准的施策。
庫布其人在沙漠治理取得成效之后沒有迷失方向,而是憑借冷靜的思考再接再厲、繼續前行,於是有了今天庫布其人的一句話:“在庫布其,有一百種方法讓人富起來。”
模式發展是動力,創新永續不停
在庫布其大漠深處,除了百萬畝的沙柳檸條,甘草絕對算得上是一道亮麗風景線。百萬畝甘草在這裡不僅固了沙,更富了農牧民,“綠富同興”在這個產業裡可以得到很好的詮釋。
杭錦旗農牧業局局長劉永喜說,一種叫甘草平移種植的技術,讓固沙效果和甘草種植的產值事半功倍。甘草的根橫著長,固沙效率能提高十倍,聽起來就有點神奇。
一種積極的創新理念和一項好的創新成果應用到產業發展中就能夠發揮大的作用,庫布其的甘草產業鏈可見一斑。億利集團扶貧辦主任郝亮舍介紹:“農牧民種植一畝甘草的年收益約400至450元,兩三年就可以把沙漠變成良田,屆時每畝價值1至2萬元﹔隨著產業鏈的延伸,甘草還可以做成藥品、食品,拉動以甘草為主線的下游高端產業迅速發展。”
縱觀庫布其的治沙史,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從未停歇。“板上發電、板下種草養羊”是庫布其生態光伏、立體治理的智慧結晶。庫布其沙漠中的光伏項目,充分利用庫布其沙漠每年3180小時的日照資源,發電過程不消耗任何化石能源,是庫布其沙漠環境友好型產業的排頭兵。而光伏板下面有著另一番景象:綠草如茵的天然牧場。
億利、伊泰、東達等庫布其治沙的企業巨頭,已經向大漠裡投下數百億巨資,企業的負責人們常常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企業,如何能夠保証扔進大漠的真金白銀不會泥牛入海?企業的“利”從何而來?
王文彪交了實底:“我們在生態改善的基礎上,形成了‘1+6’立體循環生態產業體系,實現了綠化一座沙漠,培育了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游、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大產業。產業蓬勃發展,義利平衡兼顧。每年我們整個沙漠產業銷售收入有100多億,主要來自醫藥、旅游、光伏、工業、肥料、飼料等,利潤大概在8%到10%。”
一言以蔽之:企業的效益、群眾的收益均來自沙產業的健康發展,而沙產業的發展要想健康,離不開發展模式的持續創新,庫布其用自身蓬勃的生命力証明了這一點。(張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