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毛之地到萬畝綠洲

——氣象服務融入庫布其沙漠治理工作側記

2018年08月14日13:36  
 

走進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所在的庫布其沙漠,一片縱橫交錯的綠洲映入眼帘。20年前,這裡曾黃沙漫漫﹔如今,三分之一的沙漠變成綠洲。庫布其成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

近年來,在“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的四輪驅動下,庫布其治沙工作明顯提速,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防沙治沙之路。庫布其治沙模式成功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被聯合國稱為“全球治沙樣本”。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巨變,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領導、部門參與、當地群眾和企業的共同努力。這其中,有一份力量來自氣象部門。

抓住治沙關鍵 打造立體生態觀測網絡

上世紀的庫布其是一片荒蕪之地,風沙是人們生存的最大敵人。沙塵肆虐時,甚至能在一夜之間刮到800公裡外的北京。惡劣的自然環境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貧困、糧食安全、水資源匱乏等問題隨之而來。

眼看著黃沙吹到家門口,人們知道:要生存,必須先治沙﹔而要治沙,必須先種樹。氣象部門服務保障治沙工作的起點,也正由此延伸。

林木的種植和生長離不開適宜的氣象要素和合理的規劃,植被覆蓋狀況直接關系著防沙治沙的成敗。對各類植被的生態監測,是治沙工作的重要一環。“植被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地面風動量,減少氣流與沙塵之間的傳遞,阻止土壤沙塵的運動。”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主任李雲鵬說。

抓住這一關鍵,氣象部門開展的草地生態氣象觀測,從上世紀70年代持續至今。不僅如此,氣象部門還針對主要湖泊水體、沙地、沙丘流動、農田、草地風蝕、地下水位等生態環境動態變化開展實時監測評估,並重點對生態脆弱區、敏感區、保護區進行生態環境監測評估。

目前,地基、空基、天基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觀測體系已形成。氣象部門年均提供46個要素67類170余種生態監測評估產品,為治沙部門動態掌握草原、荒漠、沙漠生態變化提供一手依據。

摸准沙丘脾氣 讓植樹造林少做無用功

庫布其當地人說,過去,每天早上睜眼第一件事是爬上房、掃沙子。即便這樣,依然擋不住風沙的腳步——沙丘移動太快了。為了躲著沙丘生活,這裡的牧民已記不清搬了多少次家。

要讓植樹造林更有效率,必須摸准移動沙丘的脾氣,科學確定治沙模式。為此,氣象部門在庫布齊沙漠布設沙丘移動觀測點,每年的3月至6月開展觀測,精准掌握沙丘迎風坡移動、背風坡移動及丘頂變化等情況。不僅如此,氣象部門還在庫布其沙漠腹地建設了一個氣象站,實時監測溫度、濕度等氣象要素,將數據實時傳遞給林業、農業等部門,為沙漠區植樹造林提供准確的天氣預報。

基於對移動沙丘的長期觀測,氣象部門開展了近20年鄂爾多斯氣候變化與土地荒漠化動態監測評估,詳細分析了沙丘的大體趨勢、背景、移動距離以及影響沙丘移動的因素,為沙漠治理提供決策參考。

對沙丘“底細”的掌握,讓當地開展分區治沙成為可能,“鎖邊林”“切溝川”“丘間濕地點綴”等法子開始奏效。人們在沙漠南北邊緣離地條件較好的地段,採用防護林營造的模式植樹造林﹔在沙漠十大季節性河流、穿沙公路、河川護堤等地段植樹造林,將沙漠分割包圍、分而治之。就這樣,“綠洲進、沙漠退”的腳步一天天加快起來。

開發雲水資源 為沙漠降甘霖增綠意

在“十年九旱”的庫布其,要植樹種草,水是關鍵所在。尤其是飛播造林更要“看天作業”。這給林業部門帶來了難題:何時飛播、如何保証存活率?這有賴於准確的天氣預報,更離不開有效的人工增雨作業。

近年來,氣象部門大力開發空中水資源,為庫布其開展植樹種草創造有利天氣條件。在每年的植樹造林時節,氣象部門會提前制作植樹造林氣象條件預報,並主動發送至林業等部門﹔與林業等部門聯合制訂人工增雨作業方案,利用增雨飛機、地面火箭、煙爐等方式開展作業,助飛播作業一臂之力。

如今,不隻在植樹造林時節,人工增雨作業已成為常態工作。在庫布其沙漠周邊,氣象部門專門設置了七個人工增雨作業點,每當遇上適宜的天氣過程,增雨作業人員就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作業。20年來,氣象部門在庫布其沙漠開展飛機增雨作業30余次,極大地改善了沙漠周邊的小氣候環境。

越來越“友好”的氣候環境,也為當地發展相關產業創造了條件。探索種植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作物、開發清潔能源、發展沙漠旅游等綠色產業……人們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的生態發展之路,這片曾經的沙漠也必將增添更多綠意。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8年8月14日一版 記者余亞慶 通訊員趙丹 甄林峰)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