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村 水石盆景一望間

黃 超

2018年08月28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三山村 水石盆景一望間(尋找最美鄉村)

俯瞰三山島。

丁衛東攝

三山島濕地。

資料照片

炊煙裊裊。

資料照片

太湖漁光。

資料照片

江蘇蘇州吳中區的三山村,位於太湖之中的三山島,由主島三山和余島澤山、厥山組成,總面積2.8平方公裡,5個自然村,260多戶,800余人。“吳王在道時,俗稱三山門。”方志中,春秋吳國時這裡就有記載,此后漢朝建鄉,晉代始稱蓬萊。

仙島無仙人人仙,畫中有畫處處畫。棄船上岸,恰逢雷雨過后,大地如洗,湖風清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奇特峻峭的太湖石。太湖石在三山村隨處可見,有的渾然天成,有的鬼斧神工。

以蘇東坡當年所書“皇家採石場”為依托,三山村對當時開採太湖石留下的姿態萬千的舊石群進行了保護性開發,輔以亭、橋、池、榭,打造了一半浸潤於太湖水中的十二生肖石,栩栩如生。

離開碼頭前,船夫介紹,自古以來,三山村就是太湖中江浙兩地的航運驛站,商賈雲集、經濟繁榮,古跡數不勝數。難得的是,村在島中、島在村中,這裡始終保持著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村裡現有3000多畝的生態濕地、320多種植物。

平常閑下來,村民最愛侍弄花草和盆栽。路過村裡的院落,能透過雕鏤的石窗看到擺在院子裡的樹樁盆景、山水盆景。村裡人說,盆景裡造型多樣的奇花、異草、怪石都是從島上各處收集而來。有時,挖到的即便是一些老根枯樁,拿回來也能種活,繼續修剪造型。

拾級而上,天氣雖然炎熱,但置身三山村獨特的湖島風光當中,還是能找到一份清靜自在。尤其是娘娘廟、三峰寺、中峰寺等寺廟建筑,與躲在綠樹中的明清古建筑群緊密相連,讓心慢慢地靜下來。

始建於唐朝的三峰寺坐落山塢裡,洗心池的一泓山水,能拂去一身塵埃。為吳王闔閭愛女所建的娘娘廟,新建了牌樓與廣場。摩崖石刻大佛字,露天觀音小西天,吸引不少人前來觀瞻。三山村的千古勝跡,於盛夏湖光山色間,滌蕩出無邊風月。

三山村更保存著清儉堂、師儉堂和薛家祠堂等規模大、檔次高的明清建筑30多幢。在村落裡輕輕推開某一處不起眼的木門,或許裡面就隱匿著一座見証著歲月的私家庭院。主人或已外出訪友,或正高臥書房,有朋自遠方來,好客的村民會讓座敬茶。

重院高牆,隱隱人聲。前房后屋,幽幽果香。小山坡上,棗樹茂密,枝頭綴滿了拇指般大小的馬眼棗,入口酥脆鮮甜。這裡種植馬眼棗已有千年歷史,500年樹齡的棗樹有680多棵。8月下旬,正是採摘的時節。

夕陽西下,坐船離島徐行。太湖水面,滿是金眼睛在跳。回望間,漁船搖曳、帆桅點點,三山村隱沒在孤絕而巧的三山島中。“三峰古剎也,四面皆平湖”,遠遠看去,儼如一座放大版的蘇州水石盆景,取法自然、意趣盎然。

制圖:張芳曼

小貼士

怎麼去:從蘇州市區坐62路、502路公交車到東山鎮,換乘環太湖巴士10多分鐘到長圻碼頭,乘船20分鐘即達。

玩什麼:觀板壁峰、疊石、北宋花石綱遺址。

吃什麼:枇杷、楊梅、馬眼棗、大閘蟹、太湖三白(白魚、白蝦、銀魚)。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8日 04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