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丹江口市環庫區生態公路陽西溝段。陳華平攝
湖北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壩區、核心水源地和主要庫區,年均向沿線20多個城市提供生活生產用水95億立方米。為了確保一庫清水北送,丹江口市打好“源頭管控、全域生態、轉型升級”組合拳,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多年來,丹江口水庫、漢江干流丹江段水質始終穩定保持在Ⅱ類標准以上,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百分之百。
當好“護水人”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點。距離丹江口水庫大壩不遠處,一棟二層小樓格外醒目,這裡是胡家嶺水質自動監測站。
“pH值為8.21,濁度為0,溶解氧為8.01……”8月23日,胡家嶺水質監測站工程師柳根指著最新監測數據告訴記者,除了高錳酸鹽指數為Ⅱ類水質,其他指數均已達到Ⅰ類水質標准。
“從2002年建站以來,每4小時對丹江口水庫水質自動採樣分析一次,直接傳送到位於北京的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柳根說,多年監測數據表明,丹江口水庫水質始終保持在Ⅰ類到Ⅱ類之間,完全可以滿足城市生活及工業用水的水質要求。
“一庫好水,離不開強有力的生態保護。”丹江口市委書記孫詠平告訴記者,全市59.44%的區域已被劃入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紅線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紅線區。丹江口市在引進重大項目時,嚴格實行環保、發改、國土資源等部門聯合會審制度,對有污染的項目堅決說“不”。
丹江口市還在守紅線、治污水過程中探索出“截污、清污、減污、控污、治污”的系統性治理措施。全市建成和運行48個丹江口庫區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並計劃在2019年前完成全市14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
“屆時,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將實現全覆蓋,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以上,並最終形成設施完善、管網配套、在線監測、運行穩定的污水處理工作體系。”丹江口市市長李翔表示。
全域生態化
“庫區不讓養魚了,我們就種柑橘。”丹江口市習家店鎮庄子溝村一組閔道國原來是養魚大戶,有180多個網箱,年收入超過10萬元。庫區取締網箱養殖后,閔道國主動清網,“洗腳上岸”。
據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丹江口庫區水面開始出現網箱養殖,后來形成“百裡萬箱下漢江”的局面。但3年來,丹江口市共清理網箱120419隻,完成率達99.5%。“從鼓勵發展到全面禁止,我們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丹江口市水產局局長王定強說。
清理網箱行動是丹江口市守護水源地的縮影。為了一庫清水,丹江口市吹響“全域生態化”建設的號角。
建體制。丹江口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任河長﹔成立由公安、漁政、水務、環保等部門組成的庫區綜合執法大隊,實行庫區聯合綜合執法。
創模式。在全國率先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引進葛洲壩水務公司、北京桑德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等水處理行業龍頭,對全市城鄉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實施建設運營一體化管理。
嚴執法。在全省率先實施環境保護“一票否決”辦法﹔對庫區實施市、鎮、村、組四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
穿“綠衣”。全市完成坡耕地還林20.66萬畝,宜林地造林50萬畝,石漠化造林5萬畝,封山育林120萬畝。
目前,丹江口全域初步形成由城區、水庫周邊公路、沿水庫12個鎮(處、區)組成的“環庫生態濱江城鎮群”發展格局,丹江口水庫入選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
做足“水”文章
在年均95億立方米的漢江水改道北上的同時,丹江口市的產業也正“改道”綠色方向,“水”經濟呼之欲出。
“這是目前全球速度最快的天然礦泉水生產線,每小時可生產8.1萬瓶瓶裝水。”8月25日,在丹江口市農夫山泉均州工廠車間,講解員黃青青指著兩米多高的6層旋轉生產線說。這是農夫山泉在丹江口的第三家工廠,年生產能力150萬噸。“丹江口已成為農夫山泉最大的水源區之一。”黃青青說。
一庫好水,就是好招牌。近年來,丹江口市做好“水”文章,打造以水資源利用、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符合水源區要求的產業體系。在武當醋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從自動生產線上把灌裝好的養生醋裝箱入庫。“企業落戶丹江口,看中的就是這一庫好水。”公司總經理肖成說。
據統計,丹江口市現有規模以上水資源利用、農產品加工企業25家,今年上半年產值達3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