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白菜幫破碎后的碎末。
季英德攝
廢棄白菜幫等尾菜腐爛,曾經是污染“老大難”,如今卻變身有機肥成了“香餑餑”。
在位於山東省棗庄市嶧城區吳林街道的農業廢棄物生化處理制肥站,隻見車間裡擺放著各類處理設備,工人們正在對機器進行整修,干淨的車間內沒見到堆放的白菜幫等尾菜。濟南美亞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萬峰告訴記者:“現在廢棄白菜幫都已經處理完了,前幾個月白天晚上機器都是連軸轉,熱火朝天的。”
棗庄市嶧城區吳林街道大橋蔬菜批發市場是全國聞名的白菜集散地,年交易量達兩億公斤,在為當地村民致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尾菜廢棄物污染問題。當地各級政府嘗試了多種辦法和措施,卻收效甚微,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
為徹底改變廢棄尾菜隨意傾倒直至腐爛的現狀,減少環境污染,必須從源頭解決問題,實現尾菜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才能實現資源最大化。
根據廢棄蔬菜的特性,濟南美亞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研發設計了直接進入高溫階段的快速發酵法,先進行材料預處理和配比,滿足微生物發酵最佳營養和pH。通過加熱升溫、殺菌,直接進入高溫發酵,再加入高效的復合菌素,自動攪拌、揉捻、破碎,加速微生物著床、繁殖﹔最后加入適量的氧氣,充分滿足發酵條件,將農業廢棄物快速生產成符合標准的有機肥。
處理站投產運行半年以來,先后累計處理7萬余噸蔬菜廢棄物,生產的優質有機肥和青貯飼料,得到了當地種植戶與養殖戶的一致好評。相關檢測數據顯示,由農業廢棄物生化處理制肥站制成的精肥氮磷鉀大於7%,有機質含量大於60%﹔而普通堆制的土雜肥氮磷鉀小於3%,有機質含量小於30%。
嶧城區環保局副局長徐輝告訴記者:“廢棄物生化處理制肥站實現了四個轉變,即改廢棄農業作物亂丟、亂燒為清潔生產﹔改粗肥還田為精肥還田﹔改傳統堆肥為生物配肥﹔改低效利用為高效利用。”
現在,周邊很多蔬菜種植戶自發地向制肥站運送農田蔬菜廢棄物,現有制肥站已不能滿足實際處理需求。棗庄市嶧城區吳林街道辦事處主任姜徐告訴記者,“目前正在籌建二期年處理15萬噸蔬菜廢棄物處理項目,包括農業廢棄物處理區、有機肥制肥區、青儲飼料加工區、有機肥實驗田等輔助區域等,建成投產后可應對高峰時農田蔬菜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問題。”(記者季英德 通訊員王加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