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生態區14年生態保護修復綠水青山

綠色發展成就西安樣板

2018年09月11日08:33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綠色發展成就西安樣板

  陝西省西安市浐灞地區,歷史悠久,環境優美。盛唐時期的“灞柳風雪”曾作為關中八景之一在民間盛譽千年,位於浐水與灞水之間廣運潭,是全國著名的漕運碼頭。

  隨著時代發展,曾經的繁華之地也曾遭遇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河流污染、垃圾圍水、沙坑遍布。浐灞生態區經過14年的大力度、全方位和高標准綜合環境治理,構建起了以濕地、林地、綠地等組合形成的生態體系,建設了西安市城區范圍內面積最大的濕地景觀區域和生態帶,不僅重現了“灞柳風雪”的生態勝景,還成為西安生態建設樣板。

  生態優先

  構建天然生態系統

  在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浐灞生態區堅持生態優先的理念,實施“截污、圍湖、修堤、增綠、碧水、美景”六大生態工程,著力構筑天然的全域生態系統,建成截污管網220公裡,源頭解決河流污染問題﹔共修建13座攔水壩,生態公園5座,河流濕地面積達到2.3萬畝,形成廣闊壯觀的水面景觀﹔建設生態化堤防及沿河景觀帶52公裡,在滿足防洪安全的基礎上,通過草灌木結合的生態護岸建設,實現物質、養分、能量的交流,浐灞河水質恢復至地表IV類,生態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西安世博園

  西安世博園是浐灞生態區成立后開工建設的第一個重點項目,位於灞河東岸,東到世博大道,北接東三環,自2004年底開始建設以來,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園內景觀用水引自灞河水,形成湖中有島、島洲相連,洲內有潭、積潭成淵的良好生態景觀,區域生態涵養功能顯著提升。

  2011 年4月28日∼10月22日,以“天人長安·創意自然”為主題的第30屆世界園藝博覽會在西安浐灞生態區舉行,參觀人數超過1500萬人(次)。世博會結束后,按照“總體保留、豐富提升、科學利用、惠民利民”原則,秉承 “綠色引領時尚”理念,依據5A級景區標准,提升改建為集園藝景觀、歷史人文、生態環保於一體的市級公園並免費向公眾開放,成為延續世博園效應、展示西安未來生態家園模式的旅游景點,同時成為廣大市民休閑娛樂又一場所。世博園既是西安市東部一道綠色屏障和天然氧吧,也是對綠色、低碳、環保理念進行展示、研究、利用的生態環保教育基地。

  柔性治水

  恢復河湖自然狀態

  浐灞生態區按照“讓河流休養生息,讓生態融入城市”的柔性治水理念,著力構建形成具有自然再生能力的生態系統。在建設中高度注

  重生態保護,因地制宜,按照原有地形條件和區域特點,依托自然狀態進行綜合開發治理。

  根據“聚沙成島、聚水成湖”的指導思想,通過對河道兩岸堤防進行生態化改造,河道清淤疏浚及綠化栽植,恢復自然風貌,豐富群落關系。依托原有自然狀態,從過去的無度索取和肆意破壞轉變為有序開發和全面保護,實現河流休養生息,環境自然修復的目的。

  按照先河道、后河灘﹔先解決水質、后解決水景﹔先保護生態、后合理利用的工作思路。逐步實施河道修復、人工濕地、自然保育、標志性建筑、景觀及綠化等工程,利用廢棄沙坑營造湖泊水系,利用原有喬木營造林地,利用建筑垃圾進行土方造型,盡可能減少人工痕跡和干預,為動植物留足生長空間,營造自然的動物棲息地,始終嚴格控制人工建筑數量。

  浐灞國家濕地公園

  浐灞國家濕地公園位於生態區北端的灞渭三角洲區域,總規劃面積581公頃,其中一期中心區佔地總面積302.51公頃,公園以水為紐帶,以林為背景,通過對河道及灘涂地區自然植被恢復、沙坑改造及垃圾清理,形成水面面積2200畝,林地面積2000畝。

  自2013年4月29日建成開放以來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可。人工濕地工程建設有效改善了園區水質,園區引灞河水入園,經過濕地植物、微生物的物理過濾、吸收和分解,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和總氮的去除率分別高達60%、90%、88%和69%,園區總出口的水質達到地表Ⅱ類水標准。

  系統推進

  構建浐灞生態廊道

  浐灞生態區作為連接渭河生態帶與秦嶺生態帶的城市走廊,在打造東部新國際文化交流軸和生態型現代服務新中心過程中,堅持系統推進,規劃引領,整合現有自然生態景觀、交通設施以及商業網點等城市服務設施,全面推進由綠廊、慢行道、服務設施(驛站)和標識體系等組成的生態廊道建設,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空間,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升區域經營服務水平,將生態綠廊建設成為開放、智慧的共享平台,沿浐灞河構建濱水慢行交通網絡,修建帶狀沿河公園以及口袋公園。

  目前,已建成沿河景觀綠帶52公裡,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景觀體系,將親水綠帶與周邊城市、鄉村開敞空間相融合,使浐灞河不同區段兩岸景觀風貌各具特色,構建一帶引領、串珠成鏈的生態景觀空間格局。

  桃花潭公園

  桃花潭公園位於浐灞生態區核心地帶,浐河下游,佔地面積約1516畝,是浐灞生態區在浐河生態治理中實施的生態功能與城市功能並舉的生態示范項目。公園利用建筑垃圾進行河堤建設和土方造型,精心堆出10萬多立方米的湖心島,在島上廣植桃樹,同時,通過建筑垃圾回填沙坑,在河道清淤辟出600余畝的湖面,重塑河道水系景觀,使其成為浐灞生態區先期建成的生態工程和形象展示重要平台。

  技術引領

  形成全域生態系統

  生態治理是一個科學化、系統化的過程,浐灞生態區充分利用西安科研資源豐富的優勢,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廣泛開展合作,目前,已與中科院、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長安大學等建立合作關系,分別在空氣污染研究和水環境治理方面開展合作。同時,在新能源開發、再生資源利用、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及海綿城市建設等方面全面開展共同研究開發,初步形成了低碳、節能、資源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系統。

  城市供熱系統

  全面優化城市供熱能源結構,構建以城市集中供熱為基礎,以區內4座污水處理廠污水余熱利用(污水源供熱)為先導,以干熱岩、淺層地熱為補充,以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為輔助的城市綜合供熱系統,利用區內大面積綠化等有利條件,推動分布式供熱系統建設。

  大力推廣污水源供熱技術應用,緩解集中供熱大氣污染,完成污水源供熱項目4個,在建3個,累計供熱面積42萬平方米。

  再生水利用

  將再生水利用作為建設節水型城市的重要途徑,依托區內4座污水處理廠,以實現4座污水處理廠組網並聯,全區域綜合利用為建設目標,加快再生水管網及生產設施建設,使區內工業冷卻、道路保潔、車輛洗滌、建筑施工、綠化養護、環衛設施及景觀水體全面使用再生水,推進再生水的資源化、效益化和產業化發展,促進再生水市場化運營,今年以來,再生水利用量約860萬噸,鋪設管網9公裡,已啟動浐灞半島A4、A5、華夏文旅等項目再生水利用項目。

  垃圾分類處理

  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將資源再生利用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有機融合,大力建設合理、高效、節能、環保、有序的垃圾回收運輸處置與管理體系。充分依托西安市垃圾處理總體規劃,系統推進園林廢棄物、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和區域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建設,同時,積極推動垃圾分類處置的普及工作。

  海綿城市建設

  浐灞生態區始終遵循生態優先的發展原則,利用區域現有生態環境優勢,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流、濕地等自然水系以及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城市基礎設施,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設計建設理念,通過屋頂綠化、透水鋪裝、集水工程等措施,開展浐灞生態區海綿體建設,最大限度提升區域對雨水資源的吸收、蓄滲、淨化和再利用能力,努力將浐灞生態區建設成為會自主呼吸的海綿城區。

  浐灞生態區加強治氣

  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今年以來,浐灞生態區重點圍繞“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燒、增綠”6個方面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加大治理力度,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

  1月∼7月,浐灞生態區大氣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為6.96,較去年同期下降11.5%,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持續向好。PM10平均濃度1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PM2.5平均濃度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臭氧平均濃度18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優良天數為91天,同比增加5天。

  浐灞生態區大氣治理工作主要是減少化石能源使用量,加大非化石清潔能源的推廣力度。新能源使用面積已達40多萬平方米,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57萬噸。

  持續開展機動車尾氣治理和宣傳活動,累計檢查各類機動車4361輛,查處超標車、黑煙車589輛。

  全面強化揚塵防治措施。對建筑工地揚塵防治實施“紅黃牌”制度,道路保潔落實“以克論淨,深度保潔”標准要求。累計共檢查建設工地2000余家(次),下發整改通知書268份,停工整改39家(次),及時督促整改揚塵問題。

  從源頭把關,全力減輕面源污染。轄區內26家4S店全部完成有機廢氣深度治理改造,27家加油站全部完成三次油氣回收改造。檢查餐飲單位2600多家,整治1783家,下發限期整改單700多份。完成200多家散亂污企業清理取締工作,移送公安部門4件涉嫌環境污染違法案件,行政拘留4人。

  增綠抑塵減霧霾。新增、提升綠地80萬平方米,全力落實增綠治霾措施。

  建立治霾網格化管理制度。建立了1個二級網格、6個三級網格和38個四級網格,實施行業主管、屬地網格雙重管理體制。

  探索推進科學治霾。與中科院地環所建立了大氣污染防治戰略合作關系,完成生態區大氣顆粒物化學特征及來源解析和大氣臭氧成因初步分析報告。

  浐灞生態區接下來環境治理的重點工作一是打好治霾常規戰。高標准開展建筑工地揚塵防治、道路保潔、散煤整治、餐飲油煙治理、機動車尾氣整治、焚燒問題治理、散亂污清理整頓、有機廢氣治理等各項治霾常規工作措施。二是打好治霾生態戰。大力推廣干熱岩、中水源等非化石清潔能源,在滿足冬季供暖的基礎上增加夏季制冷功能,既可有效治理冬季霧霾,又可防治夏季臭氧,實現能源節約利用。三是打好治霾科技戰。繼續深入推進與中科院地環所等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依托科研成果,實現科技治霾。加強數據測試分析,為精准治霾提供靶向定位。(譚文)

(責編:施麟、董菁)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