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環境飼養繁殖江豚取得重要進展

吳月輝

2018年09月12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F7C,歡迎你(美麗中國·和諧共生)

10日,小江豚與母親在一起。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9月10日,一頭代號為“F7C”的雄性小江豚在位於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順利度過了“百日”。它是世界上第二頭在人工環境下繁殖成功並存活超過100天的長江江豚,這也意味著我國人工環境中飼養繁殖江豚的技術不斷成熟。

作為當前長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動物和食物鏈的頂端物種,長江江豚的種群維護,指示並反映著其繁衍棲息地——長江的生態狀況。

王超群清楚地記得F7C出生那天的情景。作為工作人員,王超群具體負責F7C的母親“福七”的孕期護理。6月1日,福七被發現進食明顯減少、游動緩慢,且多有漂浮行為。工作人員立刻加強了對福七的觀察。6月2日1時01分,工作人員確認福七開始分娩。6時25分,幼豚慢慢娩出,F7C出生。

小江豚度過百日,意味著它將開始逐漸成長為獨立的個體

福七今年9歲,是水生所白(上既下魚)豚館裡年齡最小的一頭雌性江豚。2017年8月,科研人員確認,福七在人工飼養環境中自然受孕。

被發現懷孕后,福七的待遇立刻全面升級。科研人員為她准備了精挑細選的食物,並定期通過B超檢查胎兒的發育狀況。進入妊娠后期,科研人員對她的照顧更加無微不至,每天對她的攝食量變化、腹部胎兒體位等進行細致觀察。

新生的小江豚體長約75厘米,體重在6.5公斤左右,是個健壯的“男寶寶”。王超群說:“小家伙剛來到這個世界,方向感還不強,像個小炮彈一樣到處橫沖直撞。在母親的帶領和保護下,小江豚很快適應了飼養池的環境,不再沖撞池壁了。”

小江豚前3個月的生長非常迅速,營養需求也越來越大,訓練員通過增加飼喂餐數、調整活餌比例來保証江豚媽媽的營養。一個月后,小江豚的行為越來越豐富,開始有吐水、捕魚、跳躍、追逐等多種行為。

“后來,訓練員喂媽媽時,它也時常會主動向訓練員要魚吃,有時候還會搶媽媽的魚吃。”王超群說,“現在,小江豚已經順利度過了百天,進入混合營養期,行為上也開始表現得更為獨立。”

小江豚出生后的存活要闖過好幾道難關:出水第一口呼吸、母子關系的建立、吃到第一口母乳、從吃母乳到吃魚的轉換……這幾個關鍵期,對於每隻江豚來說持續時間不同。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副研究員郝玉江介紹,度過百天,意味著它將開始逐漸成長為獨立的個體。

F7C是世界上第二頭在人工環境下繁殖成功並存活超過百天的長江江豚。世界上第一頭在人工環境下繁殖成功並存活超過百天的長江江豚“淘淘”今年已經13歲。13年來,另有5頭江豚在人工環境下出生,其中最長的隻存活了50天。因此,F7C順利度過百天,意義非凡。

種群數量快速下降趨勢得到初步緩解

長江江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快速衰減。1991年,長江江豚數量是2700多頭。2006年,國際聯合考察組經一個多月調查發現,長江江豚數量已不足1800頭。

自1986年以來,中科院水生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就提出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飼養繁殖研究相結合的長江豚類保護策略架構。中科院水生所鯨類保護生物學學科組組長王丁說:“之后,我們以此為目標逐漸發展形成了種群生態學、生物聲學、保護遺傳學、生理生態學以及行為生態學等研究方向,為長江豚類的保護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據介紹,水生所白(上既下魚)豚館於1996年開始嘗試長江江豚的人工飼養,並成功建立了我國唯一一個小型長江江豚人工飼養繁殖群體。通過多年飼養繁殖研究,科研人員積累了大量關於江豚的知識,為推動江豚野生自然種群保護、遷地保護種群建設和管理,以及開展受傷擱淺個體的救護釋放都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除了成功在人工環境下繁殖出江豚,中科院水生所推動的天鵝洲故道江豚遷地保護工作也取得重要進展。據估算,目前該保護區江豚種群數量已達80頭左右,遷地保護種群的江豚總數超過110頭,為避免該物種的野外滅絕提供了一定保障。

去年11月,受原農業部委托,中科院水生所組織的2017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發現,長江江豚現有野外種群數量約1012頭,種群數量快速下降趨勢得到初步緩解,進一步佐証了推進長江大保護、保護豚類自然生境的初步成效。

人工繁殖技術還需深入研究和突破

作為當前長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動物和食物鏈的頂端物種,長江江豚的種群維護,指示並反映著其繁衍棲息地——長江的生態狀況。

盡管目前江豚種群快速下降的趨勢得到初步緩解,但要最終保住長江江豚的“微笑”,還需要更長時間和更多努力。

“我們所從1996年就開始人工飼養繁殖長江江豚,經過20多年的經驗積累,應該說目前在人工飼養技術方面已取得全面突破,技術也很成熟了,但在人工繁殖技術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突破。”王丁說,人工養殖技術目前最大的難點是,小江豚出生后如何順利建立親密的母子關系。

“幾乎所有小江豚都能成功降生,關鍵是出生后母子關系的建立這一階段。比如,母豚應該能主動去帶幼豚,和它產生密切關系﹔能正常哺乳,幼豚也能正常接受哺乳等。”王丁說,“這個階段非常重要,決定幼豚今后能否生長成活,但目前在人工飼養環境下,順利度過這個階段還有困難。”

當然,王丁也表示,不可能指望通過人工飼養繁殖方式來拯救整個長江江豚物種,而是希望通過飼養研究對這個物種有更多了解和認識,以更好地指導野外保護工作。

“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就地保護,同時輔以遷地保護措施,保証這個物種不滅絕。此外,也要通過人工飼養條件下動物的研究,獲取更多知識來幫助野外保護。”王丁說,“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護好長江生態大環境,大環境恢復了,長江江豚的命運也自然會隨之改變。”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2日 14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