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20年

傾力守護“中華水塔”

本報記者  顧仲陽

2018年09月13日1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青海玉樹,美麗的隆寶濕地。韋槿欽攝

夏季,記者在青海採訪,隨處可見豐腴的草場、茂密的森林、湛藍的天空、如織的游人……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有著“中華水塔”的美譽,而守護這一“中華水塔”的主力軍,是三江源頭、江河兩岸的天然林植被,是那些放下斧頭油鋸、扛起鐵鍬樹苗的護林員們。

荒山綠了——

南北山從不毛荒崗變為如黛青山,西寧“逆襲”成為“國家森林城市”

站在西寧市的北山上,滿目青翠。西寧城區猶如一片細長的柳葉,被南北兩山的綠海緊緊環抱。西寧主城區位於南北兩山的山谷之間,以往溝嶺相隔,地形破碎,土壤貧瘠,植被稀少,“風吹沙飛無鳥影,下雨泥石落西寧”。

而今,南北山森林覆蓋率已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5%,2015年,長期缺林少綠的西寧更是實現了生態“逆襲”,一躍成為西北首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省會。

大變化主要源於大工程。1989年,青海省啟動實施了南北兩山綠化工程,此后一直由省委書記或省長任指揮部總指揮。青海省級、西寧市級各單位分片劃定承包區,開展荒山綠化工作。2000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實施后,南北兩山綠化工程在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資金的支持下,荒山綠化速度明顯加快。截至目前,兩大工程累計綠化荒山31萬畝,南北山逐步從不毛荒崗變為如黛青山。

南北兩山“變臉”背后,除了給力的天保工程好政策,還有很多人的超常規付出和體制機制的創新。

北山上有個叫大寺溝的綠化區,46歲的段國祿在這裡已經工作生活了27年。“記得1991年剛來時,山上連草都沒有。我們平整山地,然后從山下抬水,一棵棵栽樹、澆樹。”

“山上種樹本來就不容易,遇上惡劣天氣就更困難了。”段國祿回憶,1994年曾下了一場暴雨,至少有200畝剛種的樹苗全被沖毀了,差不多1個月的活全白干了。大雨沖得倒樹苗,但沖不垮林業工人的干勁!大雨過后,工人們又上山重新挖坑種樹。

27年來,段國祿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大山。他把家安在了山上的管護房裡。段國祿說,現在兩個孩子在城裡上學,他和妻子范英會在山上一直種樹、護樹。

青海省出台的多項優惠政策,是綠化南北兩山的重要保障。青海省林業廳副廳長杜海民介紹,2002年,青海省政府頒發了《關於參與西寧南北山綠化的單位和個人享受有關優惠政策的通知》,規定綠化用地可以確定給綠化單位或者個人長期使用﹔凡屬於西寧南北山綠化規劃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享受免征營業稅等優惠政策。這提高了各綠化單位和個人的積極性。

西寧市將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起點。目前西寧市已經啟動了南北山第三期綠化工程,全面綠化西寧通向大通、湟中、湟源三大縣城的主要通道兩側的宜林荒山,到2020年“再造一個南北山”。

記者驅車從西寧去大通採訪,沿途看到,蒼翠的圓柏、雲杉將蜿蜒的群山裹了個嚴嚴實實,察汗河清可見底,一路歡歌流入黑泉水庫。

生態好了——

“中華水塔”水量更足水質更清,珍稀野生動植物明顯增多

從西寧市驅車往北兩個多小時,就到了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林場。林場林區總面積169萬畝,其中天然林管護面積為145萬多畝,是青海省最大的天然林工程保護區。

“北山林區是黃河上游水源涵養林區,是青海省重要的天然生態屏障,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北山林場場長趙昌宏介紹,天保工程實施后,林場恢復了2個營林區,建立了8個天然林保護工作站和38個護林點,組建了森林管護隊、森林消防專業隊、病虫害防治專業隊“三隊合一”的森林防護專業隊,林場的主要職責轉為植樹造林、管護好林子。

“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林區生態環境逐步好轉,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林區生態屏障作用逐步顯現。”趙昌宏告訴記者,北山林場林區森林覆蓋率高達80.1%,消失多年的棕熊、馬麝、馬鹿、金雕等走獸飛禽重新出現。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星葉草、膜莢黃芪、桃兒七、羽葉丁香,以及被譽為高原“三大名花”的龍膽花、杜鵑花、報春花,數量明顯增加。

不光是北山林場林區,整個青海天保工程區內,野生動物尤其是珍稀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都逐步回升,國際瀕危野生動物雪豹、金錢豹頻頻出現在三江源腹地﹔在青海湖周邊,極度瀕危野生動物——普氏原羚的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300隻恢復到近2000隻。青藏高原特有的藏茵陳、大黃、秦艽、雪蓮、蘭花等珍稀植物也呈現恢復性增長。

森林被譽為“綠色水庫”,青海實施天保工程以來,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大約提高了6.2%,“中華水塔”的水也更足更清了。黃土高原丘陵區和三江源地區重點(典型)區域監測數據表明,青海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源涵養功能突顯。

記者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看到,這裡黃河碧波蕩漾,分外清澈。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青海湖面積已達到4451.45平方公裡,為2001年以來最大值。中科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三江源區10年來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水源涵養量增幅達6.25%,相當於增加了560個西湖。

群眾富了——

提供生態護林員崗位6500多個,發展林下經濟、旅游、種苗培育等產業

作為早年的伐木工、后來的護林人,趙昌宏對天保工程給北山林場帶來的改變感慨萬千。原來,林區道路不通,林場職工因為收入低,經常被人看不起。如今,北山林場已改制成為一個財政全額撥款的正科級事業單位。“林場交通得到很大的改善,收入越來越高,職工的人心越來越穩,而且有了和以前不一樣的使命感、成就感。”趙昌宏說。

林場職工的工作條件也明顯改善。祁連山自然保護區仙米林場場長胡岳介紹:“林場2017年配備了手持終端GPS設備,具有衛星定位和圖像採集等功能,有效解決了資源巡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護林員金永壽告訴記者,早些年由於資金缺乏,他們需要騎馬沿著崎嶇的山路往林場深處巡護,現在他們每人配備了摩托車,巡護工作方便多了。

天保工程不僅改善了林場職工的待遇,也帶富了周邊群眾。北山林場林區內有加定鎮和巴扎鄉2個鄉鎮14個行政村,總人口1.4萬人。趙昌宏介紹,天保工程實施后,面對管護任務重、林牧矛盾突出的現實,他們從全林區39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擇優選取了253戶貧困戶,擔任天保工程護林員和公益林護林員。

天保工程為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持。來自青海省天然林保護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天保工程共落實生態公益性管護崗位6557個,生態護林員月戶均增收1400元以上,很多人在短時間內順利實現了脫貧。

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鄉將軍溝村村民李成棟,就是在生態建設中脫了貧。53歲的他與78歲的患病母親相依為命,長期以來生計全靠幾畝薄田。依靠生態護林員每年1萬多元的收入和務工參加村裡的美麗鄉村建設項目,2016年李成棟成功脫貧。“現在村裡正搞生態旅游,我想存錢買匹馬,給游客照相,再做點小買賣,這樣日子就能更好過。”李成棟說。

除了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增收,天保工程的惠民效應還有不少。比如,自2013年起,青海省累計投入1470萬元,重點扶持天保工程區國有林場及周邊農牧民發展林下經濟、旅游、種苗培育等產業,很多林區農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互助北山林場生產科科長韓玉先介紹,他們在天保工程項目支持下,在全國率先攻克了祁連圓柏的育苗育種技術。“在林場的輻射帶動下,目前林區的苗木基地達30個,種苗經營已經成為當地農戶脫貧致富的好路子。”韓玉先說。

杜海民表示,天保工程為林區群眾開辟了多種增收途徑,為周邊農村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群眾心目中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1日 10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環保要聞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學好“四史”,傳承紅色基因(人民時評)
  2. 青海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3.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1名干部任前…
  4.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
  5. 肩負起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