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好大熊貓的傘護功能

尹 婕

2018年09月18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發揮好大熊貓的傘護功能(新時代新步伐)

在生物保護領域,有一個“傘護種”的概念,即選擇一個合適的目標物種,這個目標物種的生境需求能涵蓋其他物種的生境需求,在保護這個物種的同時,也像傘一樣連帶保護了整片區域的其它物種。大熊貓就是一個“傘護種”。

上世紀60年代,“大熊貓之父”胡錦矗提出,四川珍稀動物多,如分門別類保護,不僅分散資金和技術力量,效果也不會好。雪豹、川金絲猴等珍稀動物的棲息地,與野生大熊貓活動區域高度重合,不如以大熊貓為傘護種,在保護野生大熊貓的同時,為其他珍稀動物提供保護傘。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國的大熊貓保護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種群數量和棲息地均得到了有效的保護。8月16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大熊貓保護研究成果發布會上透露,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體系不斷完善,全國已建立67處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形成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網絡體系。野外調查顯示,我國大熊貓野生種群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114隻增長到1864隻。截至2017年底,我國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首次突破500隻,達到518隻。經統計學預測,大熊貓圈養種群保持90%遺傳多樣性的時間可達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種群。

2017年4月10日,四川涼山州冕寧縣冶勒自然保護區內,放歸近4年的大熊貓“張想”現身。這意味著,通過技術手段,修復生態環境,改變林區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珍稀動物的野生種群、生活的家園能夠修復。

未來,如何進一步升級大熊貓的傘護功能,我國正作出積極的嘗試。目前,大熊貓保護仍面臨著棲息地碎片化、種群孤島化等難題。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鑰匙,與過去注重保護大熊貓個體不同,國家公園體制下將更加注重保護棲息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以往沒有設立保護區的棲息地、潛在棲息地都將被劃入國家公園。大熊貓棲息地有包括大熊貓、川金絲猴等在內的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國家公園體制不僅能加強對大熊貓的保護,也將促進整個區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中國為大熊貓保護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1983年,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作建立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成立,10年后,成都舉行“國際熊貓節”,此后每年9月22日被確立為國際熊貓節。近年來,我國還積極推動大熊貓保護的全球行動,大熊貓科研成果實現全球共享。目前已與17個國家、22個動物園開展了大熊貓保護合作研究項目。

數十年來我國不間斷的保護大熊貓行動,讓人們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緊迫,大熊貓已成為環保的一個重要象征,吸引著更多公眾參與環保,改變觀念,改變生活生產方式,共同撐起生態保護傘。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9月18日 第 08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