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熊貓 萌動全世界

劉發為

2018年09月18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中國大熊貓 萌動全世界

和善可親、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一直廣受大家的喜愛。最近,在“熊貓中國·四川之夜”的活動現場,一隻隻栩栩如生的大熊貓玩偶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大家紛紛排隊,拿到玩偶的那一刻,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也有很多觀眾紛紛與穿著大熊貓衣服的工作人員合影留念,期待留下與大熊貓的影像記錄。

“熊貓中國·四川之夜”是首屆中國大熊貓國際文化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家因大熊貓聚在一起。大熊貓魅力無窮,早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連接起越來越大的朋友圈。它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生物物種,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間人們經濟和文化往來的紐帶。

⒈文化內涵豐富

一直以來,大熊貓的美好形象家喻戶曉,憨態可掬,無人不喜,無人不愛。這種獨有的形象背后,也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

中華民族“和”與“善”的文化,在大熊貓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大熊貓文化研究學者孫前說:“大熊貓文化的核心內涵,是物競天擇、和諧共榮、友善包容。”同樣對大熊貓文化有研究的學者譚楷認為:“大熊貓蘊含獨有的科學、美學、文化、生態價值,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個‘善’字,大熊貓文化是一種真善美的綜合體。我們借助大熊貓傳遞的‘和善堅韌’,是中華民族優良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大學教授李瑋認為:“親和友善的大熊貓,已經成為最具辨識度的中國文化符號。”

大熊貓的獨特形象和文化體現,在外國人心中也扎下了根。泰中友好協會會長、泰國前副總理功·塔帕朗西說,“大熊貓形象深入人心,代表了溫柔、友情和禮貌”。

不僅如此,大熊貓身上還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為什麼世界上,隻有中國才有大熊貓?”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徐剛表示,“每一種生物都有它所尋求的最適合環境,而隻有中國,隻有四川,優良的自然生態成全了大熊貓生存的天堂。”保護大熊貓的生存空間,其實也是在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從這一點上來說,大熊貓能激發人類的生態環保意識,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大熊貓的一黑一白,猶如中國一陰一陽平衡的自然生態觀。著名作家阿萊說:“這也時刻提醒我們,要讓自然、氣候、人文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讓大熊貓在這個良好的生態系統中,更好地繁衍。總而言之,我們要珍愛自然。”

作為“熊貓中國·四川主題展”的策展人,陳小波特別在展覽中突出了四川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大熊貓的安危,折射著人類認識自然,一步步探索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努力”。近年來,關於大熊貓文化的思考從未停止,其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豐富。

⒉拓展全球朋友圈

在本次活動周期間,14名“大熊貓文化全球推廣大使”的亮相受到廣泛關注。

據組委會負責人介紹,對現有的14名“大使”的選擇十分講究,他們不僅是忠實的大熊貓愛好者,與大熊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還是對外交流、文學、藝術、攝影、文化、科技等領域的標志性人物,希望通過這些“大使”在各自領域的影響力,讓熊貓文化為更多人熟知、熱愛。

“大使”的任命,既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開始。依托大熊貓,他們將把璀璨的中華文化、巴蜀文化帶向更廣闊的天地。一個輻射全球的“朋友圈”正在形成。

“大熊貓作為中國的外交形象,加深了中國和泰國之間的情誼。”功·塔帕朗西在“熊貓中國·四川之夜”致辭中說,為大熊貓“林冰”取名時,約三分之一的泰國人都參與其中。大熊貓是聯結文化、經濟、教育、體育交流合作的紐帶,“泰國的一些旅行社甚至專門推出了‘熊貓套餐’。”

今年6月,中國與巴拿馬正式建交一周年之際,在巴拿馬播出的《卡羅!來自巴拿馬的熊貓粉》體驗式紀錄片,引起熱烈反響。片中的“熊貓粉”卡羅,從幼年聽父親講大熊貓故事起,就迷上大熊貓,曾憑借想象制作了一本大熊貓手冊。今年5月,他終於到四川見到了大熊貓,實現了自己的夙願。

給卡羅講故事的那位父親,正是巴拿馬駐華大使施可方。此次,施可方也是14位“大熊貓文化全球推廣大使”之一,他表示,將把大熊貓的故事講給拉美地區更多人聽。

同樣是推廣大使的著名作家阿來,也在用行動踐行作為“大使”的承諾,通過文學推廣大熊貓文化,讓更多的人關注自然、關注生態。

不僅如此,大熊貓在線上的影響力也日漸彰顯,知乎推出的《想“雲養”熊貓,怎麼能不知道這些》專題,上線不到一天累計超過500萬的閱讀量。大熊貓文化在線上、線下同頻共鳴。

在科幻領域擁有眾多年輕粉絲的果殼網聯合創始人姬少亭、攝影家周孟棋、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張志和……各路“大使”都在各自細分領域,將大熊貓文化精准地傳播到各個圈層的受眾。

“熊貓中國·四川之夜”活動中,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也發出了盛情的邀約:“我們將在未來5年面向全球招募100名大熊貓文化推廣使者,讓世界更加了解大熊貓文化、更加關注四川,推動四川與各國交流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邁進。”

⒊最萌動漫形象

大熊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幾何?有調查顯示,俄羅斯、美國等外國民眾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排在第一位的是“大熊貓”。

李瑋曾對西方許多國家的民眾進行了廣泛調查后發現,“親和友善的大熊貓,已經成為最具辨識度的中國文化符號”。“文化符號是一張國家名片,蘊藏著民族的喜好、習性、精神、價值觀,蘊含著歷史的記憶。”李瑋認為,借助大熊貓,完全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大熊貓已經超越傳統意義上的生物物種,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經濟文化往來的紐帶。“大熊貓的形象很溫柔、很友好,這也是中國的形象。巴拿馬人民看到大熊貓會感到溫暖,讓他們更想了解中國。”在施可方看來,大熊貓作為一個媒介,會吸引更多巴拿馬人來中國,到四川。“人們來四川看大熊貓,自然會了解這裡的文化,發現這裡的商機,經濟、文化交流就會加強。”

大熊貓是最有潛力成為代表中國的最萌的動漫形象。在大熊貓文化國際傳播分享會上,人民中國雜志社總編輯王眾一表示:“文化產品市場的全球化,要求我們探索最大公約數,謀求世界接受度。而開放的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互相鼓勵別人拿去自己的文化要素。文化的交流是一個互相融合的過程。”他建議,四川可以以大熊貓為主題,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卡通形象,讓人們一提起大熊貓,就能想起的那種第一形象。

“大熊貓能讓人們敞開心扉。”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周浩黎表示,今后將不斷地傳播大熊貓文化。他相信,人們因大熊貓而連接,也能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奧地利駐華大使石迪福說:“我要向孩子們講好大熊貓故事,通過大熊貓讓下一代來認識珍惜自然物種,來保護我們的環境。”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大熊貓,也會有更多的人通過大熊貓了解更為立體、全面的中國。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9月18日 第 08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