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口味王檳榔生產線員工正在人工挑選檳榔干果進行包裝。
資料圖片
從小青果到大產業,從粗放式加工到現代化生產,“檳榔經濟”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逐步成型。在海南,檳榔種植面積達150萬畝,230萬農民從事檳榔種植,青果收入超過40億元。而作為湖南省的支柱產業之一,檳榔加工產業年產值已超過100億元,有30多萬人以檳榔生產加工為業。
隨著高品質消費需求的提升,檳榔產業正逐步向現代化生產、高端化產品方向轉型。湖南口味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陳義認為,消費升級深刻影響著檳榔產業的前景和業態,“吃少點,吃好點”的消費理念轉變不僅為企業創新生產工藝、提升安全標准提出了新課題,更為整個行業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新機遇。
工藝創新提升行業標准
上世紀80年代前期,國內檳榔產業以家庭作坊式生產為主,沿用的也是煙熏火烤的原始加工方式,不僅無法確保品質安全,更造成了對原產地生態環境的破壞。
如何通過工藝創新改變傳統發展方式,推動檳榔生產加工的轉型升級,成為檳榔產業能否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關鍵一環。為此,湖南口味王集團創新研發出青果檳榔原籽蒸汽烘干法,在行業首創無煙熏技術和青果精制技術,通過搭配獨家配方的鹵水,既仿制了煙熏的勁道,又避免了煙熏工藝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從加工方式上的區別來看,煙果檳榔是鮮果在加工成干果的過程中,利用植物性燃料進行煙熏的一種檳榔。而青果檳榔是用高溫蒸汽作為動力,採用特種設備,間接對鮮果進行干燥加工的一種檳榔。”陳義介紹說,目前,全行業有80%的檳榔產品都採用這種新技術,改變了多年來檳榔煙熏火烤的原始方式,讓檳榔產業從產業鏈上游開始,向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方式轉型。
在原果採集的過程中,口味王集團與“中國檳榔之鄉”海南萬寧達成戰略合作,通過建立檳榔種植示范園區、成立檳榔技術研究所,幫助海南檳榔種植戶改善及普及檳榔種植技術,提高檳榔原果品質及產量,有效拉動了當地就業,帶動了檳榔產業鏈升級。
2017年,口味王集團創新優化了檳榔軟化工藝,通過物理手段對整個檳榔破壁,讓青果檳榔的纖維進一步碎化,使加工后的檳榔熟果入口更加柔軟。據介紹,2017年8月,口味王集團斥資千萬自建具有國家級CNAS認可資格的食品安全檢測中心,通過檢測100多項指標確定產品標准。
消費需求推動綠色轉型
如今,中國的檳榔產業正處於創新變革與高速發展的階段,迎合著消費升級的大趨勢。“近年來,整個行業在向高端市場方向傾斜,消費者對口味、品質和檳榔的健康性要求也在逐步提升。檳榔產業的做大、做強,首先要過品質關。”陳義表示。
2014年,口味王推出了高端檳榔品牌“和成天下”,以無煙熏技術和青果精制技術進行加工,並研發出獨家配方的鹵水仿制煙熏口味,實現了制作工藝與口味雙重升級。憑著果子好、工藝好、口味好的優勢,口味王集團在高端檳榔市場上連續4年熱銷、快速增長發展,成為行業轉型升級典范。
據介紹,初加工后的檳榔果籽到達口味王工廠基地后,在經過一輪人工篩選后被冷凍儲存,再分批進行淘洗、煮籽、調味、烘烤、切籽、點鹵、真空包裝等18道工序實現深加工,去除多余的檳榔鹼部分,利用機械化手段確保工序完善和品質提升。
同時,口味王集團等檳榔行業龍頭正不斷加強對檳榔的深度科學研究,試圖進一步優化檳榔加工的工藝和品質,加大力度研究檳榔的食用和藥用功效,謀求檳榔產業的空間擴大和品質提升。
品質升級瞄准千億市場
在海南地區,曾有著“客至不設茶,唯以檳榔禮”的習俗。如今,檳榔依舊是海南的拳頭產品和重要產業之一。而在湖南、江西等地,檳榔也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消費品。本地化和區域性,一直是貼在檳榔產業上的標簽。
“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東南亞及南亞國家有著十數億的人口,無論從檳榔食用習俗、種植環境還是加工生產基地建設,都能夠帶來檳榔的潛在消費群體和就業勞動力來源,這將為國內檳榔企業‘走出去’,並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陳義說。
在陳義看來,國內檳榔行業的高速發展也帶動了東南亞及南亞檳榔產業的轉型優化。相比國內市場的千億檳榔經濟遠景,東南亞及南亞的市場容量或將催生出數千億的“檳榔經濟”。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1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