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野象,光建“食堂”還不夠

楊文明 徐 前

2018年10月13日11: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保護野象,光建“食堂”還不夠(綠色家園)

一頭野生亞洲象在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裡“散步”。

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攝

野象覓食導致人象沖突,怎麼辦?雲南西雙版納為野象建了不少食物源基地,也就是“野象食堂”。野生亞洲象不時前來“食堂”,飽餐一頓。

不過,要化解這裡長期存在的人象沖突,還有很多艱苦的工作要做。

野象種群數量恢復性增長,野外食物減少,野象走出叢林導致人象沖突

經歷了上千年的人進象退,我國境內殘存的野生亞洲象躲進了雲南叢林。1958年,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當時,考慮到我國野生亞洲象處於滅絕邊緣,各級政府採取了搶救性保護和管理措施。

“當時的天然森林面積較大、食物充足,基本可以滿足我國野生亞洲象的生存,盡管它們偶爾也會採食當地村民的糧食作物,當地政府並沒有試圖限制野象活動范圍,而是採取了搬遷保護區內村寨及對保護區邊緣受損農戶進行經濟補償等措施,促進人象和諧發展。”雲南大學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明勇介紹,隨著熱帶地區土地無序開發加劇,保護區外大面積熱帶天然森林被橡膠、茶葉等經濟作物所取代,亞洲象不採食這些經濟作物。對野象而言,這些茂密的人工植被無疑是“綠色沙漠”。

隨著保護力度加大,野象種群數量恢復性增長。也正因為嚴格的生態保護,保護區內天然植被中的荒地、草地及疏林地逐步演替為以喬木為主的森林,林下可採食的亞洲象食物種類和數量逐漸減少。食物總量不足迫使越來越多的野象群走出森林,一些象群的食性逐步轉變為以農作物、經濟作物為主,野象長時間停留在作物附近,有時就在村寨周圍長期活動,結果出現不少野象傷人、致人死亡事件,導致村寨居民恐慌。曾經的“吉象”,成為一些當地人眼中的“苦象”。

如何減少人象沖突,成為亞洲象保護必須面對的挑戰。本世紀初開始,西雙版納州在部分地區建設野生亞洲象食物源基地,期望通過“野象食堂”緩解人象沖突。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從2000年開始,在保護區實驗區內建設野象食物源基地。從幾十畝發展到近千畝,野象時不時光顧,還引來印度野牛、水鹿、麂子、獼猴等其它野生動物。

最初,基地主要種植玉米、甘蔗,可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郭賢明發現,如此一來,實際上不斷強化了野象對農作物的依賴。“從採食野生植物到偏好農作物,大象的食性發生改變。”郭賢明說。

2007年,保護區不再在食物源基地種植庄稼,而是保留原先就有自然分布的野象食用植物,對區域內數量不多、但亞洲象喜歡吃的植物進行補種。“亞洲象最喜歡吃野芭蕉、棕葉蘆,我們就多種。同時為了提高大象進食的多樣性,我們也種了禾本科的其它植物,希望逐漸減少野象對庄稼的依賴。”郭賢明說。

“野象食堂”對人象沖突有所緩解,但也面臨野象“口味挑剔”等制約

郭賢明認為,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表明“野象食堂”減少了野象對庄稼地的造訪頻次,但是食物源基地建設之后,過去沒有亞洲象活動的區域現在有了野象出沒,這表明食物源基地確實為野象提供了更大的覓食范圍,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人象沖突有所緩解。

不過,“野象食堂”能夠為野象提供的食物數量,還比較有限。陳明勇調研發現,一頭雄性成年野象,胃口好的時候一天要消耗200公斤以上的食物。“240多種野生植物和人工作物都是大象的食譜。在農田附近,野象就吃水稻、玉米﹔在野外,野象就吃芭蕉、榕樹葉子。”

實際上,即便是“食堂”內有足夠食物,野象也未必會優先選擇進“食堂”用餐。在個別地區,食物源基地附近的農田反而更吸引野象。研究顯示,食物多的年份野象會“挑食”,專挑方便吃、口感好的嫩芽、葉尖、果實等部分食用﹔食物少的年份,玉米稈也會被採食。

“即使種了野生食物,讓野象選擇,它們還是會對庄稼作物‘有想法’。人類作物不管是口感、營養成分還是產量,都更吸引野象。與人類作物優質口感和集中種植相比較,‘野象食堂’補充的食物還不能從根本上避免野象採食人工作物。”陳明勇說,“野象食堂”確實能夠吸引象群“聚餐”,但目前並不能完全解決因為野象覓食導致的人象沖突。

人力物力投入是食物源基地建設面臨的一個難題,經費問題制約著“食堂”的建設。“建設食物源基地目前沒有專項經費保障,主要靠向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爭取,沒有經費就難以為繼。”郭賢明建議,為了減少亞洲象對人類庄稼的破壞,應該適當增加食物源基地的面積及數量。

“野生植物在野生狀態下生長得不錯,可人工種植不一定長勢好。而要管好野生植物,勢必得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這需要長期持續投入。”陳明勇認為。

專家建議開展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試點,從單純保護轉向保護和管理並重

目前,野象食物源基地建在保護區的實驗區。陳明勇認為,實驗區緊鄰村寨,在實驗區建“野象食堂”,還是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人象沖突。

與野象頻繁進入村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如今已經很少見到其活動痕跡。有專家建議,可以考慮在保護區核心區內建設食物源基地,讓野象重新回到保護區深處。不過,按照現行法律規定,核心區內隻能開展經過批准的觀測研究活動,損毀原生樹木被法律所禁止。在核心區建“野象食堂”,並不現實。

“長期與野象打交道,我們發現,純粹保護是很難解決目前亞洲象保護中出現的問題的。”陳明勇建議,應嘗試國家公園建設新模式。

“對於野生動物來說,除了保護,還要進行管理。未來除了保護野象,還要加強對野象的管理,減少野象對人類的侵擾。”陳明勇認為,人和大象都要保護。野生亞洲象保護有其特殊性,目前亟待從單純保護野象轉向“護”“管”並重。

陳明勇認為,考慮到如今大多數野象已經走出自然保護區,應以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的保護地新模式為主要發展方向,根據各象群及棲息地的特點分類開展保護管理,可以首先在野象經常活動的部分區域開展試點,單獨劃定新的面積足夠大的保護地,並將野象的活動區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區進行必要隔離,同時通過人工促進更新或補充種植亞洲象食物中的土著植物,改善亞洲象棲息地生態,滿足其生存需要並保証其種群的發展。

“這樣既不違背現行法律,也能更有效地避免人象沖突。”陳明勇建議,應該在試驗區加強相關科研和探索,從而為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建設提供參考。“活動於瀾滄—勐海的象群是目前人象沖突最為激烈的象群,造成人員傷亡最多。初步調查認為,該地區具備開展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試點的基本條件,可以進行嘗試。”陳明勇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3日 10 版)

(責編:施麟、賀迎春)

環保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