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都江堰”讓魚兒在沙漠游弋

2018年10月20日20:40  來源:經濟參考報
 

泉水在腳側叮咚作響,蘆葦在身旁沙沙搖動。另有多種綠色植物,茂密地分布其間,不時隨著風的節拍舞動。這裡不是煙雨江南,在另一側,就是望不到邊的黃色沙海——庫姆塔格沙漠,枯死的樹木、洪水沖刷留下的溝壑震撼人心。這裡是甘肅省敦煌市陽關鎮,一個長期面臨“沙害”與“水患”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地方,更是一個變水害為水利,促進經濟循環發展、發展沙區生態農業產業鏈、實現洪水資源化綜合利用的地方。

敦煌被庫姆塔格大沙漠三面包圍,月牙泉由1975年水深9米到2001年水深下降到不足一米,敦煌市地下水位下降10.77米,80%的湖泊干涸。陽關地區地下水位下降更為嚴重,被稱為旱級,地下水位干涸23米打不出水。庫姆塔格沙漠的沙丘每年以4至10米的速度向陽關逼近,沙塵暴猖獗。同時,由於南靠祁連山,每年汛期又受到來自祁連山北坡肅北和阿克塞自治縣山洪聚積敦煌泛濫成災。因此,敦煌長期面臨“沙害”與“水患”等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

要守住敦煌,就必須先守住陽關。一項耗時18年的“沙漠都江堰”生態治理工程,為保護陽關、守住敦煌,豎起了三道生態屏障。

據了解,“沙漠都江堰”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敦煌西南60公裡的陽關鎮,其南部與阿克塞縣相鄰,西部為庫姆塔格沙漠。據甘肅水文水資源局介紹,這項被稱為“沙漠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實際名稱是敦煌西土溝流域洪水災害綜合治理工程,是由甘肅省發改委、省國土資源廳、敦煌市政府批准,由敦煌飛天生態產業科技園投資建設。

“沙漠都江堰”是如何保護陽關的?記者了解到,在上游區,該工程將帶有大量泥沙的洪水通過樞紐調蓄覆蓋於沙漠表面形成板結層,有效地阻止了沙地的活化,即形成典型的黏土固沙效果,達到了以洪治沙的目的,構成了防止沙漠東移的第一道生態屏障﹔在中游區,通過側滲淨化抬升地下水位,涵養地下水源,使天然植被得以恢復,達到了生物治沙的效果,構成了防止沙漠東移的第二道生態屏障﹔在下游區,將滲漏過濾的洪水通過河道收集轉化為可利用的再生水,在此基礎上通過植綠種樹,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構成了防止沙漠東移的第三道生態屏障。通過以上三大生態屏障建設,形成黏土固沙-石堤阻沙-生物防沙綜合風沙防御技術體系。

“沙漠都江堰”負責人何延忠介紹說,“沙漠都江堰”生態治理工程修建了清洪分離河道21公裡,13條多級梳流分洪河道120公裡,防護堤壩60多公裡,移動沙丘石山500多座,拉運砂石料1億多立方米。將上游山區1500平方公裡,107條河道匯集的洪水泥石流進行層層調蓄、多級分流、滲濾淨化變為可利用的再生水,核心治理區總面積達134平方公裡,保護受益區面積達998平方公裡。

“沙漠都江堰”綜合治理工程,在保護陽關、守住敦煌的同時,構建起了洪水資源化-高效利用-生態治理的一套完整技術體系,通過利用增加的水資源量發展養殖業、種植業、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形成特色農業的洪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帶動當地農業發展,促使陽關鎮居民人均收入快速提升。

水資源豐富推動當地形成了飼養虹鱒魚、種植無核白葡萄等基於特色農業的洪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以及沙漠休閑娛樂等沙漠生態循環產業。記者看到,成群結隊的虹鱒和金鱒輕快地游弋,魚池中噴泉的水花折射出太陽的炫彩。池中水是經沙漠砂石滲透過濾淨化后的洪水,不遠處則是護衛一方水土的“沙漠長城”。

(責編:余璐、賀迎春)

環保要聞